“攘臂”为春秋战国时的成语。从辞源上看,最先则由《老子》用之(新版《辞源》以《庄子·人间世》为最先用之,实为不妥),后广为流传,形成了一个颇具特指意义的士人习用语。
“攘臂”原义,即捋衣出臂,表示激忿。河上公注云:“言礼烦多,不可应制,则上下忿争,故攘臂相仍引之也。”御注云:“礼尚往来,不来非礼;行礼于彼,而彼不应,则攘臂而怒相仍引也。”(见顾本引文)成玄英疏注云:“礼尚往来,更相责望,因其礼薄,即攘臂怒之。”这些解释,仅说明“攘臂”时的忿怒情貌,但没有训释“攘”为何义。范应元云:“‘攘’,音禳,揎袖出臂曰攘。”《广韵》正谓“揎袂出臂曰攘”。
《说文》漏收“攘”字,马叙伦云:“‘攘’,借为纕。《说文》曰:‘纕,援臂也。’”高亨释云:“古人攘臂,援其袂而纏以绳,故其本字作纕,从系。《说文》:‘絭纕,臂绳也;’是其证。或上捲其袂而不纏绳。”捲袖伸臂为是。
《庄子·在宥》云:“···刑戮者相望也,而儒墨乃始离跂,攘臂乎桎梏之间。”其义是说,当今之事,被刑戮者累累,而儒者、墨者奋力呼号于桎梏之间。“离跂”即翘足(见马叙伦《庄子义证》);“攘臂”即捋衣出臂。用这两个词描述他们翘脚、伸臂而呼号的奋激之情状。
《庄子·人间世》云:“上征武士,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。”言国家征兵时支离(一个形残人)举臂的激动之情。
《孟子·尽心》云:“冯妇攘臂下车。”这里描写了“善搏虎”的冯妇下车时卷袖举臂的激情。
《吕氏春秋·知分》云:“次非攘臂袪衣拔剑··”此言壮士次非赴江斩蛟前捋衣举臂的动作与愤怒情貌。
《战国策·齐策》云:“士民见公,如见父母,交游攘臂而议于世,功业可明矣。”这段话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也记有,是鲁仲连“遗燕将书”中的话。这位燕将攻下齐之聊城之后,因被谗毁,不敢回国,而困守聊城,鲁仲连就给他写了一封信,信中说,他或回国以求燕王谅解,士民也视之如父母,捋衣举臂,振奋激昂地发表议论等等。
《战国策·韩策》云:“韩王忿然作色,攘臂按剑,仰天太息曰:‘寡人虽死,必不能事秦。…’”这段话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亦记有(文稍有异),言韩王勃然大怒,卷袖举臂,表示与秦相抗到底的决心。
其他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、《汉书·王贡雨龚鲍传》、《后汉书·刘陶传》、《陈蕃传》等皆用过此语,这里不再赘述。
从众书使用“攘臂”一词看来,该词之本义即“捋袖出臂,表示激情”。《老子》此处说:“上礼为之,而莫之应也,则攘臂而扔之。”是说那些以礼为治的人,号召守礼、复礼,而无人响应他,他就激动地卷袖举臂,强使人们就于礼也。这正是针对当时“礼崩乐坏”的情势下某些政治活动家强调“复礼”这种政治现实而发的反礼之言。
刘师培曾说:“攘臂者,攘与让同,谓宁其肢体,习为逊让,即复恭敬尽手足之谓。(老子)此言民虽不应,而圣人行礼,犹复沿而不革,非忿争也。”这就是所谓“攘让”说。
蒋锡昌亦说:“‘攘臂’二字,一谊即捋衣出臂用以拱手,所以表示敬礼也。”这就是所谓的“拱手敬礼”说。
据上文考证,“攘让”说、“拱手敬礼”说毫无根据,刘、蒋所举义例,即为笔者上文所分析的例证。古书所用“攘臂”,与“攘让”、“拱手敬礼”没有关系。刘、蒋之说是对《老子》“攘臂”原义的曲解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