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保存完好,与世传今本相互勘校,彼此经文差异有二:一、‘天地’二字今本重复两次,甲、乙本仅出现一次。二、甲、乙本‘孰為此’,今本多作‘孰為此者’。如王本‘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?’乃作问答句。如云‘孰為此者?天地’,问谁是使‘飄風不終朝,暴雨不終日’者?答曰‘天地’。谓天地是其為之者。果真如此,岂不与第一章‘无名万物之始’相抵牾。第一章王弼注:‘凡有皆始於无,故未形无名之时,则為万物之始。及其有形有名之时,則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,為其母也。’万物既始於道,飄風、暴雨亦必因道而生。但是,此言‘天地’,岂不违反‘万物得一以生’之旨?显非老子之意。帛书甲、乙本作:‘孰為此,天地而弗能久,又况於人乎!’是一陈述句,犹言孰使飄風暴雨如此,天地尚不能常(长)久,又何况於人!不仅文畅义显,而且符合‘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’之道义。由此可见,今本中之‘者’与‘天地’三字,皆為后人妄增,非《老子》旧文,当从帛书甲、乙本為是。”

THE END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