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德者,同於德”是也。“德”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,成玄英谓“道是德之体,德是道之用”者也。上句谈“從事而道者,同於道”,承蒙上句而省“從事”二字,本句就说“德者,同於德”。谈“道”及“德”,於文於理皆顺,“德”不作“得”明矣。傅奕本作“從事於得者,得者同於得”,一、改经文“德”為“得”;二、不知古人“蒙上文而省”的上古汉语特点(俞樾《古书疑义举例》有“蒙上文而省例”,从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、《礼记》等上古文献举出例证,以说明上古汉语的这一特点)而妄加“從事於得者”(或许唐初傅氏恐读者不懂而加),不似简炼的韵体文。至於王弼之注(见易氏所引文),陶鸿庆就指出其误,云:“‘得,少也’,义不可通。‘德’、‘得’二字古虽通用,而经文自作‘德’。此注当云:‘德者,得也。少則得,故曰德也。行得則与德同体,故曰同於德也。’‘少則得,多則惑’本上章经文。”

又,河上公注云:“德者,谓好德之人也。同於德者,所為与德同也。”

THE END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