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当有“而”字,“而”為连词,连接词组“獨立”和词组“不垓”,王弼等本无“而”,当据帛书乙本补。“垓”(gāi),《说文》云“兼垓八极地也”。段玉裁注:“兼备八极之地谓之垓。”引申為区域,界限,边际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道出一原,通九門,散六衢,设于无垓坫之宇,寂寞以虚无,非有為于物也,物以有為己也。”高诱注:“垓坫,垠堮也。”此经文“不垓”即“无垓”,谓无边无际也。与通行本“不改”(永不改变)义有迥别。许抗生谓“‘孩’為‘改’之假字”,故不取也。又,“獨”,獨立、獨自、獨一无二之谊。河上公注:“獨立者,无匹双;不改者,化有常。”王弼注:“无物匹之,故曰‘獨立’也;返化终始,不失其常,故曰‘不改’也。”钟士秀注:“廓然无耦(偶)曰‘獨立’,古今常一曰‘不改’。”(《道论》,转引自王夫之《老子衍》)吴澄注:“寂,静也;寥,虚廓也,言其无声无形也,獨立乎万物之表,无可与对而未尝变易,故曰不改。”严復云:“老子谓之道,《周易》谓之太极,佛谓之自在,西哲谓之第一因,佛又谓之不二法門,万物所由起讫,而学问之归墟也,不生灭,不增减,万物皆对待,而此獨立,万物皆迁流,而此不改。”陈鼓应云:“‘獨立而不改’,形容‘道’的绝对性和永存性。···‘道’是个绝对体,它绝于对待;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待的,而‘道’是个獨一无二的,所以说:‘獨立不改’。”

又按:此“獨(简作独)”字,乃《老子》其书所用楚方言,其义为“獨一无二”。陈鼓应、严復、吴澄等家之说是也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十二云:“蜀,一也,南楚谓之‘獨’。”郭璞注云:“‘蜀’,犹獨耳。”钱绎《方言笺疏》云:“旧本作‘一,蜀也’,本亦作‘蜀,一也’。按:自宜以‘一’释‘蜀’,不当以‘蜀’释‘一’。《广雅》:‘蜀,弌也。’‘弌’,古文‘一’字,今据以订正,且下云‘南楚谓之獨’。作‘蜀’以就上文之误倒,非是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云:‘越舲蜀艇,不能无水而浮。’高诱注:‘蜀艇,一版之舟。’《管子·形势篇》云:‘抱蜀不言,而庙堂既循。’惠氏定宇云:‘抱蜀,即《老子》抱一也。’《释山》云:‘蜀者,獨。’郭注云:‘蜀亦孤獨。’”由此可知,“獨”為楚方言,其义為“一”。《老子》所谓“獨立而不垓,可以為天地母”,意即:“道”獨一无二,而无边无际,它具有绝对性和永久性,它不生灭,也不增减,万物皆相对待,而它却獨一无涯际,所以它可以為天地万物之母。

又,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獨立而不改’一句,今本作‘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’,对文成偶。类似的问题,如前文帛书甲、乙本‘企者不立’一句,今本作‘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’,对文成偶。今本二十三章‘希言自然’一句,奚侗、马叙伦据此故疑原亦為对语,今有脱漏。帛书甲、乙本‘企者不立’、‘希言自然’、‘獨立而不改’皆為獨句,而今本多為骈体偶文。如果问,帛书甲、乙本為何同将此诸文下句脱掉,如此巧合一致,甚难思议。其实不难理解。骈体偶文,乃六朝盛行文体。譣之帛书足以说明,类似这种偶体对文,非《老子》原有,皆六朝人增入。”

THE END
点赞1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