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國中有四大”。“國”,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國,邦也。从□,从或。”(《广雅·释言》亦言:“國,邦也。”)段玉裁注:“邦、國互训,浑言之也。”又云:“《邑部》曰:‘邦者國也。’”徐灏云:“邦谓之國,封疆之界谓之域,古但以‘或’字為之。”《广雅·释诂四》:“域,國也。”《说文·戈部》:“或,邦也。从口,从戈以守一。一,地也。域,或又从土。”段玉裁注:“既从口从一矣,又从土,是后起之俗字。”王鸣盛《蛾术编》:“(徐)铉曰:‘今俗以或為疑惑不定意。域,无复或音。’盖自唐末宋初已如此。故大徐辨之。”吴大澂《说文古籀补》:“或,古國字,从戈守口,象城有外垣。”刘心源《奇觚》:“《师寰簋》域从邑,即國字。《说文》或、域皆國字,后人分用。”显然“國”与“域”上古同音同义,“盖‘或’(‘域’)、‘國’在周时為古今字”(王力《同源字典》)。故“國中”、“域中”无别矣。但“國中”也好,“域中”也好,都指域中空间,约相当于今之宇宙。“國中有四大”,“四大”即指“道、天、地、王也”(王弼注)。又,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而王居一焉”,与上文“王亦大”照应。“居”,處,處于。《玉篇·尸部》:“居,處也。”“居”、“處”义同,古通用。但《老子》经文当作“居”,而不作“處”。此两句谓:宇宙有四大,而王居于其中之一。老子将“王”与“道”、“天”、“地”相提并论,一者可见当时王位之尊之贵;二者尊贵之王也必须遵从自然之道(见下文之义)。

又,河上公注云:“八极之内有四大,王居其一也。”

THE END
点赞11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