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“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”,《老子》故书当原有此句,高亨之说不确。又“若何”,惯用词组,由动词“若”和代词“何”组成的动宾词组,用来询问原因,整个句子有反问的意味,在句中用於谓语前,作状语,该词组与谓语动词之间有连词“而”,可译為“怎么”、“為什么”等。今通行本或作“奈何”,或作“如何”,或作“如之何”(“之”在本词组中已虚化,不具有指代意义),用法皆同於“若何”,於义皆通。又,“萬乘之王”,帛书甲、乙本作“王”是,作“主”乃后人篡改。河上公注云:“王者至尊,···疾时王奢恣輕淫也。”可知河上公所据本亦作“萬乘之王”。春秋时代诸侯国君称王者則甚多,小国如徐、郑等,大国如楚、晋、秦、吴、越等。“萬乘之王”一语,正反映的是春秋中晚期诸侯称王又称霸的政治军事情势,而许抗生、高明等人則谓“萬乘之王”是战国时代对诸侯王或诸侯大国军事实力的称谓,則大谬也。详见【附论】(或参见拙著《老子楚语考论》的“附录一”《成书时代新证》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)。又,“於(于)”,帛书甲、乙本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皆有此字。“於(简作于)”,介词,引进比较的对象,表示程度或状态的比较,“於(简作于)”所在的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“輕”后,可译為“比”。“以身輕於天下”,意即把自身看得比天下輕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解释云:“主父,萬乘之主,而‘以身輕於天下’。”赵主父故事,据《史记·赵世家》载:赵武灵王,他在身体尚健时即传国於其次子何,是為惠文王,自号為主父。这时他自己带兵“略胡地,而欲从云中、九原直南袭秦”。於惠文王三年灭中山,“北地方从,代道大通”。所谓“有代、云中之乐”,即指主父亲自带兵取得“灭中山”的军事胜利。这时他又怜其长子章,“乃欲分赵而王章於代,计未必决而辍”。结果惹起了内乱,公子成、李兑起兵杀了公子章,把主父围困了三个月,主父活活饿死。这即是所谓“生幽而死”。老子主张无事取天下,以身為重,以天下為輕。而萬乘之王赵主父,却輕身而重天下,好大喜功,輕举妄动,失重亡身。不过,这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事情。其实老子所说的“萬乘之王而以身轻於天下”的事,則是指春秋中晚期的楚灵王和吴王夫差輕躁妄动而遭身亡之事。楚灵王之事详见后文【附论】。夫差故事,据载:吴王夫差在降服越王勾践后,一面无视勾践假投降、累积实力、图谋报仇复国的情况,另一面又利欲薰心,輕浮躁动,穷兵黩武,竟向大国强国齐和楚开战,雖有小胜,但耗尽财力人力,又远離自己的统治中心地区,終被越国乘虚而人,国灭身亡。老子认為,这些都是萬乘之王輕身重天下的实例,因此,他对此发出了无限感慨,要诫示君王勿自輕,勿妄动,勿為天下失重权。河上公注云:“奈何者,疾时主(应作‘王’)伤痛之辞。萬乘之主谓王者,王者至尊,而以其身行輕躁乎?疾时王奢恣輕淫也。”吴澄云:“以身輕天下,谓以其身輕动於天下之上也。”陈鼓应云:“老子有感於当时的统治者奢恣輕淫,纵欲自残,所以感叹地说:‘奈何萬乘之主(应作王),而以身輕天下?’这是很沉痛的话。一国的统治者,当能静重,而不輕浮躁动。”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