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当有“者”字。无“者”,于义不全。“者”,特指代词,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,组成名词性结构,提示具有该行为、性质的实体,多指人(本“者”字指人),可译为“····的人”。“善行者”即善于行走的人。今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无“者”字,则误夺。据河上公注“善行道者求之于身”,可知古河上公本亦当有“者”字。又,帛书甲本作“勶迹”,乙本作“達迹”。“勶”(chè),后来写作“徹”。《字汇·力部》:“勶,古徹字。”可知“勶”、“徹”为古今字。想尔本、傅奕本、馆本、陆德明所见王弼本作“徹”,则为今字。“勶”或“徹”,車迹之义,后作“轍”,可知“徹”和“轍”在車迹这一意义上为古今字也。《说文新附·車部》:“轍,車迹也。从車,徹省声。本通用徹,后人所加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履部》:“徹,字亦作轍。”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故遣使者冠盖相望,结徹于道,以论朕志于单于。”颜师古注引韦昭曰:“使車往还,故徹如結也。”此皆为证。蒋锡昌、高明、古棣等谓“徹”为“轍”之假借,实大误也。唯许抗生谓“勶应读为轍,轍迹,車轍之痕迹”,甚是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