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適(zhé)”。“適”,“謫”(zhé)的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锡部,《集韵》謂“適”为陟革切,《广韵》谓“謫”为陟革切,属同音通假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解部》:“適,假借为謫。”过责、过失、毛病之谊。《诗经·商颂·殷武》:“岁事来辟,勿予祸適,稼穑匪解。”毛传:“適,过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:“謫与適通。··言不施谴责也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上篇》:“人不足与適也。”赵岐注:“適,过也。···不足过责也。”《荀子·法行篇》:“瑕適并见,情也。”王念孙《读书杂志》:“適,读为謫,謫亦瑕也。···《管子·水地篇》:‘瑕適皆见,精也。’尹知章曰:‘瑕適,毛病也。’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春秋名字解诂上》“卫公子瑕,字子適”条云:“玉有疵謂之瑕適,犹言有疵謂之瑕讁也。···讁与適通。”皆为证。“讁”,为“謫”的异体。《玉篇·言部》:“謫,罪也,过也。”《小尔雅·广言》:“讁,责也。”《集韵·麦韵》:“謫,《说文》‘罚也’,或作‘讁’。”《诗经·邶风·北门》:“我人自外,室人交徧讁我。”毛传:“讁,责也。”《庄子·人间世篇》:“其言虽教,讁之实也。”成玄英疏:“讁,责也。”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等通行本皆作“讁”,河上公注云:“善言謂择言而出之,则无瑕疵讁过于天下。”王弼注云:“顺物之性,不别不析,故无瑕讁可得其門也。”薛蕙注云:“讁,音摘。瑕,疵也。讁,过也。能言而不免瑕疵,善言粹然而无弊。”又,“瑕讁”,为同义复词。“瑕”,玉的疵病;讁,过失。此复词,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。又,“讁”,乃为《老子》其书所用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十云:“讁,过也,南楚凡相非议人謂之‘讁’,或謂之‘衇’。”郭璞注:“謂罪过也。”《音义》云:“‘讁’音赜,亦音適,罪罚也。”钱绎《笺疏》云:“按:过,当读为过责之过。《广雅》:‘过,责也。’‘讁’者,《列子·力命篇》:‘穷年不相讁发;’张湛注云:‘讁,謂责其过也。’通作‘適’,亦作‘謫’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七年》云:‘国子謫我;’《史记·申居嘉传》:‘议以謫罚,侵削诸侯;”义相通也。”又,《广韵》云:“謫,责也;‘讁’同‘謫’。”可知“讁”(亦同“謫”)为楚语,其义为“过责”、“过失”。帛书甲、乙本所用“適”为借字,其本字当为“讁”或“謫”也。“善言者无瑕適(讁)”,义谓:善于言谈的人,没有过失。《老子》所说的“善言”,奚侗谓为“行不言之教,故无瑕謫”。但是,“行不言之教”,是说的“身教”,是用教化者的行为去教化别人,而不用言语说教。“善言···”是讲的“言”,不是指教育行为方式。全句的意思是:说话依乎天理,顺乎人情,无所偏私,议事中节,没有漏洞可指责,这才是“善言”(参见冯达甫注语)。

又,吴澄云:“‘善’謂善于其事。‘瑕’,玼玷。‘謫’,过责。言者必有瑕謫可指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言者以不言为言,故无瑕謫。”

THE END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