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棣云:“‘善數者不用籌策’,‘數’,帛书甲本和乙本、传世各本多皆如此,河上公本、《老子想尔注》本作‘計’;作‘數’作‘計’皆通,于义无差异,从众本。‘籌策’,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如此;帛书甲本作‘檮菥’,乙本作‘檮’,显然都是‘籌策’之讹。河上公古本(古棣指王羲之本)‘策’作‘苯’,盖是‘’之帖写,是‘策’的古异体字;《老子想尔注》作‘竿’,或与乙本‘’为一字,饶宗颐释为‘算’;陆德明本亦作‘算’。罗振玉说:‘籌策,御注、英伦二本策作筭。’‘筭’与‘算’声同、义同。《说文》:‘筭,····計历數者,····言常弄乃不误也;’‘算,數也,··读若筭。’‘策’与‘筭’、‘算’同义,但作‘筭’、‘算’不谐韵,理应作‘策’。‘籌’,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‘籌所以纪數。’‘籌’、‘策’实指一种东西,即用以計算的籌码。‘不用籌策’,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与众本不同,作‘无籌策’,劳健说:‘无字盖摹拟前二句所改,非也。’劳说是,作‘不用籌策’于义、于诗都较胜,于诗,节拍有力,与第四句相应和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有高明的算术的人,是不用籌码的。这是指的心算,精于心算者比用籌码还要快速。现代发现,有的超常儿童,心算之速度竟然超过电子計算器。前几年,十一岁的申克功在杭州参加了中国珠算协会理事会,并进行了五场精彩的心算表演,他心算的一百八十三道题,除两道没有现场验证外,都准确无误,大部分速度超过袖珍电子計算器。还有一位十四岁的抚顺市雷锋小学三年级学生吴大可,建立了序數推算法。一次与两名手执袖珍电子計算器、两名珠算能手进行演算表演,每人演算一百道题,都是四位數乘以九的計算。吴大可不用摆算式,一看题目,提笔就写上了答數,一百道题用几分钟就做完了,而用袖珍电子計算器計算的用了十四分钟,用算盘計算的用了十五分三十秒。但是,这种特殊情况,是极少數,所以叫做‘超常’。一般而论,數目字太大了,心算就比籌算慢了。所以发明了籌數,后来又进而发明了珠算。这是中国算术史上的大进步。老子说:‘善數者不用籌策’,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,在春秋末年‘籌算’已相当普及,并且已有相当长的历史。这是值得中算史家和上古思维发展史研究专家注意的。同时,他指的也是一个事实,当时会有个别精于心算的人超过籌算。不过统观全章,老子说这句话的主要用意,还是用来比喻统治者做事不着形迹,这也是‘人君南面之术’。”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