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晁氏依傅奕说从“常善救人”到“故无棄物”四句古本无,独河上公本有之;而奚氏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“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”,云今本脱此二句;蒋氏则谓《老子》原文究竟如何,断非后人所能知之。然而,帛书甲、乙本出土后,此文案得到解决。譣帛书乙本,作“是以聖人恒善悚(救)人,而无棄人,物无棄财,是胃(謂)曳(愧)明”,其中“而无棄人,物无棄财”正与《淮南子》所引句型相近,句数相同。但因《淮南子》引文有字误,故奚侗疑有脱句。不过,《文子·自然篇》引《老子》此文正作“人无棄人,物无棄材”,与帛书甲、乙本几乎相同,唯第一个“人”字,甲、乙本作“而”,从经义分析,此处“人”字当为虚字“而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日纽)。此可证《老子》古本当如此。又,高亨謂“是以”二字为衍文,而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有“是以”,高说误也。此“是以”不793道篇校笺译评能少。“是以”是惯用词组,由介词“以”和代词“是”组成的介宾词组,承接前面五句所陈述而喻譬的事理,用此介宾词组“是以”,带出主体所推论出的事来,可以译为“因此”、“所以”。唐玄宗疏云:“‘是以’者,引下以明上也。”可知“是以”是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成分。又,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(jiù)”,其字同“救”。《字汇·心部》:“,音救。义同。”帛书甲、乙本已校改为“救”。

又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,欲以救人性命。使貴賤各得其所也。”

THE END
点赞8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