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譣帛书本作“物无棄财,是胃(謂)曳明”,“物无棄财”与上句“而无棄物”衔接,无“常善救物”句,《文子·自然篇》“物无棄材”与上句“故人无棄人”亦紧接,正与帛书本相同,足证《老子》原本如帛书本然,“常善救物”句当为后人误增者。徐梵澄、高明、尹振环皆校为“而无棄人,物无棄财”两句,诚是。而张松如、张舜徽、沙少海、古棣皆校为“而无棄人,常善救物,而无棄物”三句,则误矣。又“财”,为“材”的假借。‘材’:材料,东西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‘财’,假借为材。”《墨子·尚贤下篇》:“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,必索良宰。”孙诒让《墨子閒诂》引毕沅云:“(财)同‘材’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用财若一也,加务善之。”《文选·左思》:“财以工化,贿以商通。”李善注:“‘財’与‘材’古字通。”《文子·自然篇》所引正作“材”。此为证。又,后句帛书乙本作“是胃(謂)曳明”,“曳”,则为“愧”之假借(“曳”、‘愧’,《广韵》皆謂馀制切,上古皆属馀纽月部,二字双声叠韵,为同音假借)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謂:“‘曳’,读为‘愧’,《苍颉篇》:‘愧,明也。’”则是。“愧明”为同义复词,明智之谊。此两句义謂:万物没有抛棄的东西,这就叫做高层次的明智。

又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不贱石而貴玉,视之如一。聖人善救人、物,是謂襲明大道。”

THE END
点赞7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