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眇要”。“眇(miào)”,微小、微妙之义。《说文·目部》:“眇,一目小也。”沈涛《说文古本考》:“《易经·履卦》释文引作‘小目’,盖古本作‘目小也’,无‘一’字。《释名·释疾病》云:‘目匡陷急曰眇,眇,小也。’《方言》、《广雅》皆训‘眇’为‘小’。”段玉裁《说文注》:“‘眇’训‘小目’,引申为凡小之称,又引申为微妙之义。《说文》无‘妙’字,‘眇’字即‘妙’也。”经文“眇要”,即“微妙要道”之概称(即缩语)。河上公注云:“能通此意,是謂能知‘微妙要道’也。”由河上公注亦可知《老子》古本作“眇要”(或“妙要”),而不作“要眇”(或“要妙”)。作“要妙”当是河上公以后的《老子》传人改“眇要”或“妙要”而所致也。幸亏河上公注今在,其“微妙要道”之缩语“妙要”,正与帛书甲、乙本作“眇要”相吻合。那种训“要”为“幽”(或“窈”)、为“徼”(或“竅”)、为“深奥”(福永光司云:“要妙,与窈眇同义,即深奥的真理。”)或“深远微妙”(尹振环、沙少海等注释)、为“至极”(吴澄注:“‘要’犹云至极也;‘妙’者玄不可测。妙不可测之至极,曰‘要妙’。”)等皆未达《老子》本义。

又,吕吉甫注:“不貴其師,不爱其資,则雖智者有所不知而远迷矣。夫唯以智求之而不得,此道之所以要妙也。故曰:‘雖智大迷,是謂要妙。’”

THE END
点赞1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