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本章节讲的是“自然无为”的一些做法。冯达甫曾指出:“因顺自然,则善救人救物,否则虽智大迷,这道理是深远微妙的。故首举因顺自然的显效,次说明圣人常因顺自然,再指出不贵师爱资为大迷,末句是结论。”先谈《老子》以“五善”之喻宣扬“自然无为”的思想。本章前一节连用“善行”、“善言”、“善数”、“善闭”、“善结”五个喻句,形象地阐述了以“自然无为”的原则治理天下的特性和优点;说明治理天下不能凭借有形的外力生硬地加以宰制,只有顺任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,采用无形迹的心治对事物加以疏通诱导,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。善行者不会留下痕迹,因善行的圣人不妄行而行,即顺道而行,“居无为之事”(《道篇》,通行本为第二章),“则无不治矣”(《道篇》,通行本为第三章)。“盖真明道的人的行事,向来都是无为而行,不表露痕迹的。因此,他在人间所做的好事和在社会上所立的功能,都是行无所行,事过即舍,一点贪妄心都没有。”(吴静宇《老子义疏注全集》)善言者不会说出有过失让人指责的话,因善言的圣人不妄言,据道(理)而言,其“言善信”(《道篇》,通行本为第八章),其言其事,是“言有宗,事有君”(《德篇》,通行本为第七十章)。“惟圣人非道不言,非理不说,言不轻发,言必恰当,可立天下之明法,可为国家之楷模,语简而物晓,辞约而理尽。”(宋常星《道德经讲义》)善数者不用计算器具,因善数的圣人不妄数也,依自然之理,进行心算。“圣人之道,一贯之道也。圣人之心,无为之心也。以一贯之道,用之于天下,则万物之数不计而自知;以无为之心,用之于天下,则万事之理不较而自得;所以圣人之大机大用,有自然之理,有无为之妙,虽是不可穷之数,不能逆之事,亦坐昭无遗,始终毕见,何须筹策?”(宋常星释义)善闭者没有门栓,别人也打不开,因善闭的圣人关闭了心智之门,一心修道自省,外物自然打不开其心门。“真明道的人守真固本,其心境向来是不失其本来面目,不论处在任何环境,一切外诱绝不动其心,一切妄想亦绝无隙可乘。”(吴静宇疏注)“天门开阖,唯道是为,闭不以键,开不以户,阖辟自然,其朕兆微妙。盈虚消长之理,进退用藏之机,祸福成败之数,死生得失之道,全在此动静阖辟之间耳。我不为门,从何阖辟?内不缘外,外不扰内;外物不入于吾心,吾心不驰于外物,内外两无出入,斯亦善闭其‘心门’而已矣!”(肖天石《道德经圣解》)善结者不用绳索捆绑也让人不能解开,因善结的圣人执着地和道结合,“抟气至柔”(《道篇》,通行本为第十章),“见素抱朴”(《道篇》,通行本为第十九章),道化宇宙,宇宙与圣人为一,万物与圣人并生,宇宙万物与圣人俱结合于道,浑然一体,不可分解矣。“真明道的人通化万物,能以天下为一家,以万物为一体,不分界限,也没有畛域,更没有什么分别与融阂,但望人人明道,天下大同。”(吴静宇疏注)这“五善”之喻,其精神实质是“顺乎自然,而不妄为”。这“五善”喻是深刻的修身治世的道术论,带有策略性、工具性。这就反映了《老子》政治哲学的统治阶级思想实质。但《老子》在这里表述的思想是进取的,并非是消极而无所作为,更不是教唆人“善于投机取巧”。有学者大骂《老子》这些话是狠毒话(《读四书大全说·论语·述而》),也是误解了老子的用心。再谈《老子》的善恶相依、相待、相转化的思想。《老子》指出:“善人,善人之师;不善人,善人之资也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知乎大迷,是谓眇要。”《老子》在这里所揭示的“微妙要道”,就是不善人为善人之资的善与不善相依相待、互为转化的思想。马其昶云:“见不善,非徒以为戒,又必教之使善,然后吾之善量足,是不善人正善人为善之资。故善者吾师之,不善者亦当爱而教之,此天下所以无弃人也。然世俗恒情,往往忌嫉贤能,而轻弃不肖。忌贤,则善者无以劝;弃不肖,则不善亦流于恶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在智者,犹迷于此,以其道诚要妙也。”《老子》的善与不善相互资取转化的辩证法思想,虽然是朴素的,但也是很精辟的。吕知常曾云:“师资者,能资人,而亦资于人,相成之义也。”宋徽宗云:“‘天下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;’善与不善,彼是两忘,无容心焉,则何贵爱之有?此圣人所以大同于物。”詹剑峰云:“善人以不善人为资,如果没有不善人为资,则善人无从为师,可见善人与不善人是相因以明。”这些看法,或多或少地窥见到了《老子》此处的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。《老子》的“善人,善人之师;不善人,善人之资也”的见解,在今天,对于人们修身向善、以恶为戒等,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。至于有人认为《老子》的“师资”之论是要好人把恶人当做自己获得成功的垫脚石等,这也是误解了《老子》的“师资”论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