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谿”。《说文》无“溪”字,而有“谿”字,則《说文》“溪”作“谿”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云:“涧谿沼沚之毛;”杜注:“谿,亦涧也。”陆德明释文云:“谿,苦兮反。《尔雅》云:‘山夹水曰涧,山渎无所通曰谿。’”《玉篇》云:“谿,诘鸡切,与溪同。”《集韵·齐韵》:“谿,或从水。”《广韵》亦云:“谿,《尔雅》曰:‘水注川曰谿。’苦奚切。嵠、溪、磎,并同上。”由此可知“溪”原字本作“谿”,“溪”是后起字。后来“谿”已作“溪”,故从帛书甲本作“溪”。“谿”,地势低洼,一切山水自然趋歸之。作“蹊”、“奚”者,皆為“谿”之假借(这三字,上古皆為支部)。朱谦之说应作“奚”,則非是。所云“‘為天下奚’犹言公仆”,則不合奴隶制时代所能具有的思想。且《老子》此章言聖人之事、聖人之德,不当有為天下奴仆的意思。更何况“奴仆”同“公仆”也无根据。至于“為天下谿”和“為天下谷”义重,也并非如此。“谿”与“谷”,其义是有别的。按《说文》谓:“泉出通川為谷。”可知“谷”并非“山水”或“谿水”之义。按《尔雅》谓:“水注川曰谿,注谿曰谷。”“谿”与“谷”之别甚明(山中水势地段不同)。后人又有人谓:“有水曰谿,无水曰谷。”(宋均语)則“谿”、“谷”别之甚也。由此,《老子》自可上言“為天下谿(溪)”,而下言“為天下谷”也。
又,河上公注云:“雄以喻尊,雌以喻卑。人虽自知其尊显,当復守之以卑微。去雄之强梁,就雌之柔和,如是則天下歸之,如水流入深谿也。”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