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6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易、马、高所说极是。今帛书出,可见后人窜改之迹,非但不待魏晋,且复早於汉初,盖自帛书已经有人染指了。不过帛书中尚未见‘知其榮’句,而重见‘知其白’句,其為战国末以至秦汉间人所增补,甚显。此乃窜改之第一步,增加了二十七字。在辗转传抄中,方增一‘黑’字与‘白’对,增一‘榮’字与‘辱’对,两段变成为三段;在知白守黑一段,臆造出‘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為天下式,恒德不忒。恒德不忒,復歸於无極’等语句,此為窜改之第二步。到两汉,尤其是东汉时,更将新增补之二十七字提前,如此,則‘復歸於樸’句,与‘樸散則為器’句相衔接,更顺当些,此為窜改之第三步。於是遂為魏晋以来之今本奠定了基础。惟每段二十七字裁省為二十三字,这是与帛书不同的。根据以上所考,此章原文,概当写定如下: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恒德不離。恒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恒德乃足。恒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樸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則為官長。故大制无割。’”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此节(‘知其白,守其黑’至‘復歸於无極’)移在上节(‘知其白,守其辱’至‘復歸於樸’)之前。按《庄子·天下篇》引‘老聃曰’,仅‘為天下溪’、‘為天下谷’两段,无此节,学者疑是后人窜入,今知其附加在帛书以前,而移置已见於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。”

THE END
点赞8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