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樸”。作“朴”,当為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為滂纽屋部),《广韵·觉部》:“朴,同樸。”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“其民愚而朴。”今“朴”為“樸”的简化字。作“撲”或“璞”者,則為“樸”的借字(上古三字皆為滂纽屋部,故可通假),非為本字也。“樸”,未经加工而成器的木材。《说文·木部》:“樸,木素也。”桂馥《说文义证》:“本书‘散,素也。’《尚书·梓材》:‘既勤樸斫;’《释文》:‘马云:樸,未成器也。’”段玉裁注:“素,犹质也。以木為质,未雕饰,如瓦器之坯然。引申為不奢之称,凡云俭樸是也。《汉书》‘以敦朴為天下先’,假‘朴’為‘樸’也。”唐玄宗注云:“樸,道也。”薛蕙解:“樸,谓道之纯全也。”诸家多释经文“樸”為“素樸之道”。在本章中,《老子》提出“守雌”、“守辱”的原则。认為只有“知雄”、“守雌”,“知日(榮)”、“守辱”,才能达到“虚谷”、“德足”的境界;达到了“德足”的境界,就“復歸於樸”了。《老子》本章的“谿”、“谷”,都是卑下虚涵的象征。因為当时政风社情抢先贪夺,纷纷扰扰,不得宁静,所以老子主张“處下”、“不争”、“守雌”、“守辱”;达到“處下”、“不争”、“守雌”、“守辱”、“若谷”、“德足”等如此之境,就能回復到素樸之道的状态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