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古棣说不确。一般学者按通语之释,“樸”即指“樸真”之道。王弼注云:“樸,真也。真散則百行出,殊类生,若器也。”成玄英疏注:“樸,真本也。散,布分也。器,用也。”徐大椿注云:“樸者,不雕不琢,无一物之形,而具万物之质。散者,離其本真,加以造作之工。一有造作,則随人所為而成一器,此物不能為彼物,而太樸漓矣。”高亨云:“《庄子·马蹄篇》云:‘纯樸不残,孰為牺尊?白璧不毁,孰為圭璋?’即‘樸散則為器’之意。”“道”作為“恒道”是指“道”的常驻性及其永变性的统一。《老帛书老子校笺译评814子》认為宇宙本体是“道”,道本散為万殊,万殊復歸道本(“道者万物之主”;“天物云云,各復歸於其根”)。但《老子》认為“道”是“变”,又是“恒(常)”,“恒(常)”者是“变”,“变”者有“恒(常)”,没有“恒(常)”而不变,亦没有“变”而不恒(常),所以“道”一体而兼变、恒(常)。故《老子》说:“有物昆成,先天地生。萧兮漻兮,独立而不垓,可以為天地母。吾未知其名,字之曰‘道’。”古棣把“恒(常)道”片面地理解為“道”的常驻性,所以就无法解释“道散化為万殊”(“樸散則為器”)的命题。总之,《老子》的“樸散則為器”反映了它的变、恒(常)相统一的辩证的自然观。“聖人用則為官長”:“用”后省去一宾语“之”,“之”則代“器用”。“官長”,即“百官之元長”(河上公注),指“君主”(成玄英疏)、“人主”(明太祖注)。全句意思為:聖人若掌握万物之性,則能成為天下的君主。《老子》教诫人们要顺任万物之性,以达“恒德”之境界。从上面训释可以看出:这几句话是表达全章中心思想的重要之文,绝非注文。
又,河上公注云:“器,用也。万物之樸散則為器用,若道散則為神明,流為日月,分為五行也。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。”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