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在本章节中巧妙地表达了他的进取思想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引述老聃之语: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知其白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”并对此发微说:“以‘濡弱’、‘谦下’为表,以‘空虚’、‘不毁万物’为实;人皆取先,己独取后,曰受天下之垢;人皆取实,己独取虚,无藏也故有馀,岿然而有馀;其行身也,徐而不费,无为也而笑巧;人皆求福,己独曲全,曰苟免于咎;常宽容于物,不削于人,可谓至极。”对《老子》此章旨义进行了简要的阐明。《老子》认为,在自然对立变化中,存在有雄与雌、榮(榮誉)与辱(耻辱)、白(明达)与黑(暗昧)的对立和矛盾。肆意雄强,难保长久;而雌柔的一方持守虚静,以“濡弱”、“谦下”为表,收敛锐气,含藏锋芒,使雌中涵雄,柔中有刚,处于支配全局的主宰地位。因此老子提出“知雄守雌”、“知日(榮)守辱”、“知白守黑”的人生哲学原则。陈鼓应对此发挥说:“‘知雄守雌’,在雄雌的对待中,对于‘雄’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,而后处于‘雌’的一方。‘守雌’的‘守’,自然不是退缩或回避,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,它不仅执持‘雌’的一面,也可以运用‘雄’的一方。因而,‘知雄守雌’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。严復说:‘今之用老者,只知有后一句,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。’这话说得很对,老子不仅‘守雌’,而且‘知雄’。‘守雌’含有持静、处后、守柔的意思,同时也含有内收、凝敛、含藏的意义。”《老子》所谓“守雌”、“守辱”、“守黑”,并非一味消极退让,“而实际上包含积极的进取。盖《老子》明白揭示:知其强,而自处于柔弱,知其高,而自处于卑下,所以能积弱为强,谦下受益,故曰‘以濡弱谦下为表’;知其昭昭,而自处于昏昏,故曰‘大巧若拙’,‘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’”;知其清白,而自守乎垢,“所以能虚怀若谷,无不包容,而有容乃能成其大,故曰‘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’。”(詹剑峰语)由此可知,《老子》的“守雌”、“守辱”、“守黑”的人生哲学,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观。肖天石对于此章体悟尤深:“知其雄,知其白,知其荣,此‘三知’者,圣人之大知也,所以明白四达,朗照天下,洞烛万类,前知后知,而无或遗也。守其雌,守其黑,守其辱,此‘三守’者,圣人之大守也,所以柔弱自处,愚昧自全,卑下自居,光而不耀,而应化无穷也。为天下溪,为天下式,为天下谷,此‘三为’者,圣人之大行藏也,圣人道超天地,智周万类,德冠群伦,学绝今古,而能卑下自持,藏身于虚,应物而无伤也。复归于婴儿,复归于无极,复归于樸,此‘三复’者,圣人之大休歇处也。婴儿者,中和之至也;无极者,虚无之至也;素樸者,全真之至也;斯乃返本还无,复归于道也。”肖氏推而衍之:“尝试言之曰:知其强,守其弱;知其刚,守其柔;知其尊,守其卑;知其贵,守其贱;知其大,守其小;知其多,守其少;知其难,守其易;知其进,守其退;知其先,守其后;知其福,守其祸;知其利,守其害;知其得,守其失;知其有,守其无;知其实,守其虚;知其正,守其反;此‘十五守’者,无莫非不可或违之天道也。”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