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古棣说為是,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或炅或吹”。“炅(rè)”,“熱(简作热)”的古字。王冰注《素问·举痛论》谓:“炅,熱(简作热)也。”《老子·德篇》“靓勝炅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静勝熱(简作热)’。《道经》‘或炅或吹’之‘炅’字,乙本亦作‘熱’。‘炅’,从火、日声,当即‘熱’之异体字【引者按:应為‘熱(简作热)’的古字】,不读古迥切或古惠切(見《广韵》)。”这个“炅”字很古老,在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,就有这个字,唐兰先生考订為古“熱(今简作热)”字(详见《德篇》校释文)。汉朝时期河上公本為了与“吹”对偶,遂改经文“炅”為“嘘”(或為“嘘”的异体“呴”,《玉篇·口部》:“呴,亦‘嘘’,吹之也。《老子》曰:‘或呴或吹。’”),原经文“或炅或吹”即成為“或嘘或吹”(或為“或呴或吹”),这样缓吹与急吹相对。同时严遵传本也為了讲求对偶,遂改经文“炅”為“噤”,原经文“或炅或吹”成為“或噤或吹”,这样閉口噤(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噤,口閉也。”唐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十二引《通俗文》:“口不开曰噤。”)与开口吹相对。显然,这是篡改《老子》经文的第一步。魏晋时期,王弼传本,又假“歔”為“嘘”(上古二字皆為晓纽鱼部,為同音通假。《说文·欠部》:“歔,出气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歔,与口部‘嘘’略同。”桂馥《说文义证》:“歔,···一曰出气也者,通作‘嘘’。”),被篡改的经文“或嘘或吹”,又变成了“或歔或吹”,遂成以误传误之势。这就是篡改《老子》经文的第二步。唐代以后(包括唐代)景福碑本和王真本的传写者,又改“嘘”(或“噤”、或“歔”)為“煦”【《说文·火部》:“煦,烝也。一曰温润也。”桂馥《说文义证》:“烝也者,《方言》曰:‘煦,熱(简作热)也。’”《广韵·麌部》:“煦,湿也。”《太玄·释》:“圜煦释物。”范望注:“煦,暖也,谓阳气温暖,万物咸税枯解甲,而生于太阳之中也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煦,烝也,亦湿也,熱825道篇校笺译评(简作热)也。”】,被篡改的经文“或歔或吹”(或“或嘘或吹”),又变成了“或煦或吹”。显然,“或煦或吹”,义通“或炅或吹”,或义同“或炅或吹”,但仍没恢复《老子》原文。这当是篡改《老子》原经文的第三步。1973年,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》甲、乙本出土,甲本作“或炅或吹”,乙本作“或熱(今简作热)或吹”,《老子》原经文真面目才得以見天日矣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