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2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或陪或墮”。“陪”,增益、增添。《说文》云:“陪,满也。”徐铉注音:“薄回切。”《玉篇·阜部》:“陪,加也,助也,益也。”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焉用亡郑以陪邻?”杜预注:“陪,益也。”王筠《说文句读》:“《左传·定公二年》‘分之土田陪敦’,注:‘陪,增也。’”傅奕本作“培”,亦增益之谊。《说文·土部》:“培,培敦,土田山川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封建所加厚曰培敦。····引申為几裨补之称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培,薄回切,益也。”《广韵·灰韵》:“培,益也。薄回切。”显然,两字同音同义而通用。王弼本则误“陪”(或“培”)為“挫”。“墮”(huī)。《说文》作“隓”,则為“墮”的古字,“墮”為后起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隓,敗城自曰隓。从自,差声。,篆文。”段玉裁注:“许书无‘盔’字,盖或古有此文,或絫左為声,皆未可知。‘’為篆文,则‘隓’為古籀可知也。·.·小篆‘隓’作‘橢’,隶变作‘墮’,俗作‘隳’。用‘墮’為崩落之义,用‘隳’為倾壞之义,习非成是,积习难返也。”又云:“小篆则从土,隋声也。”《玉篇》:“隓,许规切,废也,毁也。亦作‘墮’。”《群经正字》:“(隓),今经典作‘墮’。《国语·鲁语》:‘堕会稽。’《礼记·月令》:‘毋有壞墮。’《广韵》以‘墮’為‘隓’之重文,‘隳’為俗体。今人读此字,以毁壞解者為许规切,以墜落解者為徒果切。今按徒果切者,《说文》自有‘陊’字,本部云:‘陊,落也。’”《方言》卷十三:“隓,壞也。”《集韵·支韵》:“,俗作‘隳’。”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周道衰,刑法橢。”颜师古注:“‘’即‘堕’字。堕,毁也。”《字汇·土部》:“墮,俗作‘隳’。”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墮军实而长寇仇,亡无日矣。”杜注:“墮,毁也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行乎,敬之哉,毋墮乃力。”杜注:“墮,损也。”可知:“隓”為古籀,“橢”為篆文,“墮”為后起字,“隳”為俗写异体,其义為毁损,毁壞。《老子》此处经文“陪”(增益)与“墮”(毁损),义正相对。至于他本作“或接或隳”、“或挫或隳”、“或載或隳”者,因“陪”(或“培”)形近“接”,故误為“接”(成玄英在唐初尚看到过河上公作“接”的误本);因“挫”与“接”形近,又误為“挫”。又,因有训“隳”為“危”的,传抄者即改“陪”(或“培”)為“載”,训其义為“安”,以求与“隳”文义相对。然帛书甲、乙本出土,乙本则作“或陪或墮”,正与傅奕本、范应元本近同,是知《老子》原本则如帛书乙本。按:此“八或”,皆“相反而相因”(吴澄注语)。王弼注云:“凡此诸‘或’,言物事逆顺反覆,不施為執割也。聖人達自然之性,畅万物之情,故因而不為,顺而不施。除其所以迷,去其所以惑,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。”世之人、事复杂繁多,情况性状各异:有的行先,有的隨后;有的温熱,有的冷凉;有的强健,有的折伤;有的增益,有的毁损。凡此相反相因的人、事,都是客观的,不依人的意志為转移的。聖人则顺而不施,因而不為(不去干预物事之本性),任其自然发展。

又,徐梵澄臆解:“物者,事也。行者,先也。隨者,后也。或先而反后,或熱而反凉。或强而反挫,或培而反墮。皆欲益反损,為之而适得其反。”

THE END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