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“楚棘生之”,甲本作“楚朸生之”,乙本作“□棘生之”,两本对照、合校,即知作“楚棘生之”。“楚棘”即为楚语物名词。“楚”字,古棣已释,不再赘语。“棘”,扬雄《方言》卷三云:“凡草木刺人,自关而西謂之‘刺’,江湘之间謂之‘棘’。”钱绎《方言笺疏》云:“《说文》:‘棘,小枣丛生者,并从束。’··《楚辞·九章》‘曾枝剡棘,圆果抟兮’;王逸注:‘剡,利也;棘,橘枝,刺若棘也。’是‘棘’为刺也。”江湘为南楚之地,“棘”为楚语。楚国在春秋晚期的前534年第一次灭陈国后,楚文化遂渐次同化了陈文化,楚语在楚国统治的范围内传布是自然的事。老子为陈、楚人,不可能不受南楚风俗、语言的影响,在他的著述《老子》中用“棘”(“楚棘”)这样的楚语,合情合理。《老子》的“其事好還,師之所居,楚棘生之”,义即:戰事很危险,军队驻扎过的地方,遍地长满了红荆刺棘。王弼注云:“師,凶害之物也,无有所济,必有所伤,贼害人民,残荒田亩,故曰‘荆棘生焉’。”成玄英疏云:“師,軍也。言兵马所行之处,害人损物,但有荆棘秽草,不生禾稼也。”唐玄宗疏注云:“夫兴師动众,则人劳於役,行赍居送,则妨功害农,农事不修,故生荆棘。”苏辙云:“圣人用兵,皆出於不得已,非不得已而欲以强勝天下,虽或能勝,其祸必還报之。楚灵、齐湣、秦始皇、汉孝武,或以杀其身,或以祸其子孙,人之所毒,鬼之所疾,未有得免者也。”此深得《老子》“其事好還”之旨。

又,“楚棘生之”下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,皆有“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”两句,今帛书甲、乙本与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等本皆无此二句。譣王弼注(见上引文)语,亦本无此二语。成玄英于此二句无疏,则成亦无此二句。盖古注文以释上两句者而窜入经文也。

THE END
点赞7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