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此三句,《德篇》(通行本为第五十五章)亦见。帛书甲本於彼处作“即老”,於此处作“而老”;乙本於彼处作“則老”,於此处亦作“而老”。按帛书之义,“則”、“即”、“而”通用。《小尔雅》謂“則”者“即也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云:“則与即古同声而通用。”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云:“按:王君謂通用則是,而謂同音則非。古韵‘則’在之部,‘即’在至部,非同音也。其所以通用者,由其为双声耳。‘則’、‘即’既通用,故其训多相同。”“則”作转折连词用,与“而”义同,当“然而”讲。本经文“物壯而老”,通过对兵道“不以兵强於天下”主旨的阐发,从反向思维的角度抽象出“物壯而老,謂之不道,不道蚤已”的万物生存之道的通則。高亨、古棣训通行本“則”为“贼”,只能为一家之言也。今譣帛书,通行本之“則”帛书作“而”,以“則”为“然而”之义,不可能作“賊”明矣;何况高、古二人所謂“壯者賊害老者”的“不道”之行举与“不以兵强於天下”的兵道,义不相关呢!当然张舜徽謂“而”为讹,則误甚。
又,“物壯而老”以下十二字,与本章主旨“俭武戒强”相吻合,姚氏謂为衍文,非也。按:此“壯(简作壮)”为《老子》书所用秦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一云:“敦、丰、厖、嘏、奕、戎、京、奘、將,大也。凡物之大貌曰‘丰’。‘厖’,深之大也。宋、鲁、陈、卫之间謂之‘嘏’,或曰‘戎’。秦、晋之间,凡物壯大謂之‘嘏’,或曰‘夏’;秦、晋之间凡人之大謂之‘奘’,或谓之‘壯’。燕之北鄙,齐、楚之郊或曰‘京’,或曰‘將’。皆古今语也。”钱绎《方言笺疏》云:“奘者,《说文》:‘奘,驵大也,通作壯。’《释诂》:‘壯,大也。’《月令》‘仲夏之月养壯佼’。《楚辞·天问》‘何壯武厉?’王逸注云:‘壯,大也。’《庄子·天下篇》‘不可与庄语’,《释文》‘一本作壯,大也。’《史记·律书》索隐引孙炎云:‘敦、盛、牂,壯也。言万物盛壯。’··”《玉篇》云:“壯,阻亮切,健也,大也。《诗经》云:‘克壯其猷。’”是知“壯”为秦语,其义为“大”。《老子》的“物壯而老”,其义即为:事物强盛壯大,反而走向衰老。魏源云:“强梁而违道也。苟知和守柔,常如赤子。則既不壯,恶乎老?既不老,恶乎已?”此言“强梁之不足恃”也。
又,“謂之不道”:“之”,代词,代“物壯而老”之事。“不道”,不合乎万物生存之道,义即违背生存之道。全句义謂:把“物壯而老”叫做不合生存之道。
又,“不道蚤已”,“蚤”通“早”。上古二字皆为精纽幽部,属同音通假。《广韵·皓韵》:“蚤,古借为早暮字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四之日其蚤,献羔祭韭。”孔颖达疏:“四之日其早朝,献黑羔於神。”此可证。“已”,止也,与“亡”义通。“蚤(早)已”,即及早停止,此指早亡。但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已”。“已”与“道”、“老”谐韵(“道”、“老”入幽部,“已”入之部,此即幽之合韵)。全句义謂:不合乎生存之道,就会很快败亡。
又,王弼注云:“壯(简作壮),武力暴兴,喻以兵强於天下者也。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,故暴兴必不道,早已也。”水海按:此说亦通;但“壯(简作壮)”之本义为“大”。“武力暴兴”,只是“壯大”之一义项也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