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也。“貴以高”,其“以”,当连词“且”讲。又,帛书本句(连以上四句)的“毋已”,今本皆作“无以”,有的学者仍将“已”写作“以”,不妥。又,蹶,音jué,《释文》读音“其月反”,是矣。《广韵》云:“蹶,失脚也,僵也,亦作蹙。”《广雅·释诂》云:“蹙,败也。”《吕览·慎行篇》“小人之行,不蹙于山。”高注:“蹙,踬颠顿也。”《荀子·成相篇》“国乃蹙”,杨注:“颠覆也。”《孙子兵法·军争篇》“五十里而争利,则蹶上將军”,曹注:“蹶,犹挫也。”总之,蹶为跌倒、挫折、失败之义。又,释“蹶”为“劋绝”亦通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云:“劋、蹶,狯也。楚谓之‘劋’,或曰‘蹶’。”郭璞注:“‘蹶’,踣蹶。”钱绎《方言笺疏》云:“劋者,《说文》:‘劋,绝也’,引《甘誓》曰:‘天用劋绝其命’。···《玉篇》:‘劋,子小切’。《广韵》:‘剿,绝也’。····‘剿’与‘劋’声同义亦相近。”由此知:“蹶”与“剿”为楚语,两字是近义词。“劋”义为“绝”,而“蹶”义亦当为“绝”。郭璞注“蹶”为“踣蹶”,“踣”即绝灭之义。释为楚语“蹶”,其全句意思为:侯王高贵无止时,恐怕將要遭到绝灭(参见笔者拙著《老子楚语考论》)。又,“天毋已清,將恐裂;地毋已寧,將恐發;神毋已靈,將恐歇;谷毋已盈,將恐渴;侯王毋已贵以高,將恐蹶。”讲的是“物极必反”的哲理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一年》云:“盈必毁,天之道也。”《孙膑兵法·奇正》云:“天地之理,至则反,盈则败。”《管子·重令》云:“天道之数,至则反,盛则衰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云:“物至而反,冬夏是也。”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云:“天地之道,极则反,盈则损。”这些说的就是“至则反”之义,可作为《老子》这段文字的注疏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