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诸侯国举兵征伐,其軍制以右為上位,即所谓“是以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”。两軍争斗,殺人必众,故“言以喪禮居之也”。
又,经文出现“偏將軍”、“上將軍”的概念,有人说是战国官名,即认為《老子》作于战国之末(梁启超《论书作為战国之末》)。考“將軍”一称,见於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岂將軍食之而有不足?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郑文公(前672年—前628年在位)以詹伯為將軍。”又《礼记·檀弓》:“將軍文子之喪。”《文子》:“鲁使慎子為將軍。”《汉书·百官表》:“將軍皆周末官,秦因之。”可知“將軍”之称颇古,至迟在春秋中期已為武官名。春秋时期诸侯国有几个国家的軍队设三軍,即中軍、上軍、下軍;中軍為主帅,上軍主將称“上將軍”,下軍主將称“偏將軍”。在春秋晚期孙武著的《孙子兵法》中亦有对“將軍”之称的记载,如《軍争篇》谓:“是故卷甲而趋,日夜不處,倍道兼行,百里而争利,則擒三將軍。”“三軍可夺气,將軍可夺心。”《九地篇》云:“將軍之事,静以幽,正以治,能愚士卒之耳目,使之无知···聚三軍之重,投之於险,此為將軍之事也。”在银雀山汉简《孙子兵法》中,亦都有这些记载。汉简《孙子兵法·吴问篇》亦记有晋国“六將軍分守晋国之地”之事。据《墨子·非攻篇》“晋有六將軍”其注:“六將軍即六卿為軍將者也。”尤其在《孙子兵法·軍争篇》中出现“五十里而争利,則蹶上將軍”的记载。可见春秋时期已有“上將軍”等武官名称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就如实记载了越王勾践称霸时“范蠡称上將軍”之事。《史记正义》引《会稽典录》亦记载范蠡為“越之上將軍”的史实。当然,有“上將軍”必有“偏將軍”(副將軍)。联系《汉书》所记周代官制有“將軍”之官称者,春秋时期有“上將軍”、“偏將軍”之称的官制則是无疑的。被学术界称為老子老聃原著的战国中期以前传抄本——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《老子·丙》本,即有“偏將軍”和“上將軍”之称,谓:“是以卞(偏)酒(將)軍居左,上酒(將)軍居右”,則与帛书本相吻合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