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劳健说是也。或断为“道,常,无名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,樸(‘樸’字后为句号)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、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,无名之樸”等,皆不合《老子》之旨也。《老子》的“道恒无名”是一句定型语式,帛书《老子·道经》最后一章节有“道恒无名”句,通行本《老子》第四十一章有“道隐无名”句,帛书《老子》甲本作“道褒无名”。无疑“道×无名”是《老子》书中之固定语式。本章节“道恒无名”正是这一固定语式的一种文字表达。正如张松如所说的此处“恒”,非《老子》书实词性的专用名词“常”之假,而是虚词性的时间副词恒常之义(参见杨树达《词诠》第213页)。所以王夫之、马叙伦(作“道常,无名”)、古棣等人的断句是说不通的。又,既然“道恒无名”是一种固定语式,胡适、高亨、古棣、张松如等人的断句也不能成立;尤其是高亨、古棣以彼处“无名之樸”之“定型语句”(古棣语),来校此处的“道恒无名,樸···”之定型语句,而改此處为“道恒(常),无名之樸”,这叫做顾彼失此,实不足取。而俞樾谓“常”與“尚”通云云,蒋锡昌谓“道常”即“常道”云云皆失解明矣。

又,唐玄宗疏云:“应用不穷,唯感所适,道之常也。常在应用,其应非一,故於常无名,故云道常无名。”

THE END
点赞8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