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甲本作“容(jué)”,《说文》:“谷,口上阿也。从口,上象其理。嘟,谷或如此。,或从肉,从蒙。”段玉裁注:“口上阿,谓口吻已上之肉,随口卷曲。”章炳麟《文始》:“《说文》:‘谷,口上阿也。从口,上象其理。’此合体象形也。”“谷”即口内上腭卷曲处。“天地相谷”,即天地之间阴阳相吻合、交合。则“各”與乙本的“合”义通。有可能《老子》原本即作“容”,后人改为“合”。故甲本作“谷”,不能说是“误写”。“俞”,然、应允之谊。《尔雅·释言》:“俞,然也。”黄生《字诂·俞唯》:“俞、唯皆应词。”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帝曰:‘俞!予闻如何?””蔡沈《集传》:“俞,应许之辞。”“甘露”,即甘美的雨露。《管子·小匡篇》:“时雨甘露不降,飘风暴雨数臻,五谷不蕃,六畜不育。”古人迷信,认为:降甘露乃太平之瑞兆。经文此处“甘露”,用如动词,“降甘露”之谊。“以俞甘露”,意思是:因此就应允降下甘露。此文顺义明,作“俞”即很通达,许抗生擅改帛书《老子》经文,不足取也。高明以为“俞”为“雨”之借,实亦不妥。

又,河上公注云:“侯王动作能与天地更相应合,则天降下甘露善瑞也。”(参见顾欢本河上公注文)王弼注云:“言天地相合,则甘露不求而自降。”

THE END
点赞11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