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夫亦將知止”,王弼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正同帛书乙本,俱作此文句。河上公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则由篆体比、二字形近而误耳。想尔本復又作“止”,后来多数本从“止”,足见作“止”之确。

又,“始制有名”:“始”,指“无名,萬物之始也”的“无名”,“无名”即指“道”;故河上公注谓:“始,道也;有名,萬物也。道无名,能制於有名;无形,能制于有形也。”此“制”即制定、制作之义(参见林希逸注)。或谓“始”即“开始”(参看王弼注)、“制”即“制度”之“制”(见傅山注),皆不合《老子》之旨。又,“名亦既有”:“亦”,也。“既”,已经,既然。冯达甫训“亦”为“一”,“亦既”即“一经”,亦通。河上公训“既”为“尽”,不确。“夫亦將知止”:“夫”,此,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。“知止”,止,所在,處所。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九鼎迁止,妇妖宵出。”此“止”即所在、居處之谊。“知止”即知道道之所在,不要因有名而忘乎道。《礼记·大学》云:“在止於至善,知止而后有定。”朱熹注云:“止者,所当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也。知之,则志有定向。”以上三句之义为:无名无形的道制定有名有形的萬物,萬物也有名有形了,此也就要知道道之所在,勿因有名有形而忘乎道。《老子》提倡“知止”,实质上就是守道。高亨谓“知止”之“止”应作“之”,则非是,但谓此指道言,则是。蒋锡昌谓三十七章“夫亦將不欲”,“不欲”即“知止”之谊,则谬矣。三十七章全章突出的是“不欲”(即“无欲”),与此章章旨不同,说“不欲”即“知止”之义,於训诂无据。王弼谓:“始制官长,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,故始制有名也。过此以往,將争锥刀之末,故曰‘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’也。”此解不合《老子》之旨。高延第云:“道本无名,及化成萬物,乃始有名。功成名遂,各安於无事,故云知止。所谓功成不居,生而不有也。常道在己,天下歸之,猶百川之歸江海。”此说亦通,以备参考。

THE END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