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朱谦之、古棣之说皆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出土,说明《老子》故本每句句末皆有“也”字,并非南北朝以来传抄者所加之字。至于古棣说《老子》为格律诗,各句加“也”就散文化云云,并不能作为无“也”字的理由。《老子》并非格律诗(格律诗,即近体诗,是六朝以后产生的一种诗体),只是一种散文诗体,用韵也不十分严格。古棣的格律诗说不得成立。就本章来说,其节奏感很鲜明,且每句句尾用一个虚字,韵落在倒数第二字上,这样就构成了所谓富韵,因为句尾虚字本来已经可以押韵了,但是同字押韵还不够好,所以要在前面再加韵字,实际上构成了两字韵脚,所以叫做“富韵”(参见本章节“音韵”部分)。从《老子》本章节用富韵的情况来看,既押韵,琅琅上口,又有散文诗的节奏感。可以说,这是一章格言内容的散文诗。
又,“知人者”之“知(zhī)”,了解,认识。《玉篇》:“知,识也。”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知人则哲。”蔡沈《集传》:“知人,智之事。···哲,智也。”“知也”之“知(zhì)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之谊。《集韵·真韵》:“智,或作知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知,智慧,即知识之引申,故古只作‘知’。”《易经·蹇》:“见险而能止,知矣哉!”《论语·里仁篇》:“里仁为美,择不處仁,焉得知?”陆德明释文:“知,音智。”帛书《老子》作“知”为古本,范应元本正作“知”,与帛书同。作“智”者则为今字。许抗生、高明校为“智”,同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,则非为古字明矣。“知人”曰“智”,乃是春秋后期的常语。《论语·颜渊》载:樊迟“问智,子曰:‘知人。””《老子》也肯定“知人”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