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8_古棣

古棣云:“许抗生从帛书作‘忘’,今译为:‘死而不为人忘却的为长壽。’许译与老子原意不合,在义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。‘壽’謂人之存在,与‘夭’相对而言,‘死而不为人忘却’怎么能叫‘长壽’呢?‘立德’、‘立功’、‘立言’所谓‘三不朽’,即名声不朽,为后人所怀念,‘死而不朽’怎么能说是长壽呢?语言必有社会性,把死不为人忘却叫做‘壽”,古人没有这种用法,故知老子不可能出此语。帛书‘忘’字,当是‘亡’的假字,亦即写了别字。对这句话有两种可以讲得通的解释。一是近人蒋锡昌之说:‘死者,及天年而死;亡者,中道夭亡。及天年而死,不中道夭亡者,是壽也。’老子的养生之论确是力求享尽天年,而非追求长生不死。蒋氏此说,于《老子》书是可以讲得通的。但是先秦人说不至天年而死曰‘夭’,不曰‘亡’。就语言的社会性考虑,老子不应独异。据此,蒋氏解说仍不可信。二是元人吴澄之说:‘厭世之后,虽去其宅,而此心常存,古今不二,故謂之壽。’吴氏此说是符合老子原意的。‘死而不亡者壽’,句法与‘不失其所者久’一样,壽也是绝对的长壽。但老子这里没有成仙、身体不死的思想,他说的是灵魂不灭。所謂‘死而不亡者壽’,即身体死了而灵魂不亡。‘亡’可训‘无’,‘不亡’亦即不灭,不歸於无之义。十三章‘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’‘身’即指身体,吾没有身体,吾就无患了;可见老子认为无身之后还有‘吾’存在,这‘吾’就是灵魂。十章也讲到灵魂。老子这里还继承着上古传下来的灵魂不灭的观念。不过,他不是认为人人皆灵魂不灭,而是有道者才能灵魂不灭。他虽然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,但并没有否定有神论。客观唯心主义同有神论本来是可以相容的。”

THE END
点赞11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