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为“亡失”,失去;《广韵》謂“亡”为“灭”等。据此,“死而不亡”之“亡”应训为“无”,“不亡”即“不无”,就《老子》本句来说(按古棣说即“狭义的语言环境”),字面训释“死而不亡”,义即:人死后而其身仍存在。这话当然不通。从训诂学的角度,不能训为人死后而“道猶存”(王弼注),或人死后“道不朽”(张松如语),更不能训为人死后精神不死或灵魂不灭(古棣语)。《老子》本句经文没有谈到“道”,也没有谈到精神或灵魂问题。所以作“死而不亡”是说不通的。张舜徽謂他本作“亡”字非《老子》原意,甚是。作“忘”者,乃《老子》本字本意,经训堂刊傅奕本作“忘”,与帛书本合,更确证这一点。作“亡”者,乃是“忘”的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明纽阳部,为同音假借),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壮部》:“亡,假借为‘忘’。”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:“心之忧矣,曷维其亡。”郑玄笺:“亡之言忘也。”此可作为旁证。又,“壽”,长久。《说文·老部》:“壽,久也。”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,义即:身死后而不被遗忘的人才是长久的。这就是古今世人所说的永垂不朽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所说的为人要“立德”、“立功”、“立言”所謂“三不朽”者,与《老子》此义通。徐梵澄云:“身殁,其德、其功、其言在后世不忘,可謂不朽。不朽,壽也。”又,据《国语·晋语八》记载,周灵王二十三年、鲁襄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885_549年),“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,范宣子问焉,曰:‘人有言曰:死而不朽,何謂也?’·..·对曰:‘…鲁先大夫臧文仲,其身殁矣,其言立于后世,此之謂死而不朽。’”这里所披露的“死而不朽”的“人有言”,且不说这个“人”是不老子老聃,不过,其“死而不朽”的经典之语,与老子的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的含义是一致的。

THE END
点赞1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