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出言”,诸家基本无异义,今不论。至于“道”前“故”字,绝不能无。此句确與上句非因果关系,但却为反比关系(見上文引严復语)。所以“故”字“猶但也”,转折连词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五)。“也”、“曰”有之,则句义完足(用“也”,句子的肯定意义足;“曰”猶“是”也,見《古书虚字集释》,这个字也不能少,見笔者译文便知)。若从散文诗用韵的角度考虑,有“也”字,并不破坏用韵,恰恰使韵足矣。“餌(简作饵)”、“止”、“也”、“也”、“也”、“也”、“也”为韵,“止”、“也”皆入“之”部(“也”字,通常入歌部,但《睡虎地秦墓竹简》和帛书《老子》乙本卷前《古佚书》皆假“殿”为“也”,“殿”入之部,是“也”字亦入之部。据考证,此《古佚书》用如楚音,那么“也”入之部也当是楚音)。又“言”、“見(简作见)”为韵(二字入元部),两句末“也”、“也”为韵,是为富韵;“味”、“聞(简作闻)”、“既”为韵【“味”入微部,“聞(简作闻)”、“既”(“既”读若谨)皆人文部,此为微文通韵,《诗经》即有此韵例】,三句末“也”、“也”、“也”为韵,也是富韵。准此,《老子》后几句用“也”字,既有散文的节奏美,读来琅琅上口;又有诗韵美,读来颇为雅致。这就把《老子》散文诗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