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拾”(shí,是执切,上古禅纽缉部【zǐop】),收敛、收拾之谊。《广韵·缉韵》:“拾,收拾也,敛也。”则與“翕”之收敛、閉合义同。《尔雅·释诂上》:“翕,合也。”《说文·羽部》:“翕,起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翕从合者,鸟將起必敛翼也。”《荀子·议兵篇》:“代翕代張,代存代亡。”杨惊注:“翕,敛也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兄弟既翕,和樂且湛。”毛传:“翕,合也。”陆德明《释文》:“翕,许急反。”孔颖达疏云:“···兄弟既会聚矣。”扬雄《方言》卷三云:“翕,聚也。楚謂之撰,或謂之翕。”钱绎《方言笺疏》:“《广雅》:‘翕,聚也。’《释诂》:‘翕,合也。’合,亦聚也。”《玉篇·羽部》:“翕,许及切,合也,敛也,聚也。”是知“翕(xī,许及切,上古为晓纽缉部【xǐap】),其义为收敛,聚合,则與甲本“拾”同义,正與“張”之“張開”之义(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“張,開也。”)相对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所引和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等古本作“翕”是。“翕”原为楚语,老子为楚人,当用之。但帛书甲本作“拾”,亦不误也。老子歸隐陈地之后,又到宋国沛地及入关至秦传学,用通语“拾”表示“收敛”之谊也是可能的。可能在老子时代就有作“翕”、作“拾”的两种《老子》传本。至於乙本作“擒”(xī,迄及切,上古晓纽缉部【xǐep】),则为“翕”之假借(或“拾”之假借),帛书《乙本释文》和高明即校正为“翕”。他本尚作“歙”(xī,许及切,上古晓纽缉部【xǐep】)者,此字则同“翕”,閉合、收敛、收缩之谊。《说文·欠部》:“歙,缩鼻也,从欠,翕声。”《正字通·欠部》:“歙,合也。與‘翕”同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干进苟容,我不忍以歙肩。”李贤注:“歙,敛也。”又有作“偏”(xī,许及切,上古晓纽缉部【xǐep】)者,此字同“歙”,《集韵·缉韵》:“偏,敛也。《老子》:‘將欲偏之。’通作‘歙’。”还有作“噏”(xī,许及切,上古晓纽缉部【xǐep】)者,即“偏”的异体。《集韵·缉韵》:“偏,敛也。或作‘噏’。”王先慎云:“古无‘’、‘噏’二字,梁简文作‘歙’,《说文》:‘歙,缩鼻也。‘歙’有缩义,故與‘張’为对。”又,“古”为“姑”的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见纽鱼部,属同音假借)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