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將欲去之,必姑與(今简作与)之”。张松如校为“去之”甚是;而校“姑與(简作与)”为“固舉”,则不确也。劳健、高亨、冯达甫等,虽然看出通行本作“興(简作兴)”为“與(简作与)”之形讹,但又校“與(简作与)”为“舉(简作举)”,且“去之”仍校为“廢之”,皆不确。笔者认为,从散文诗用韵及节奏的角度考虑,前八句:“張”、“强”为韵,二字入阳部;“與(简作与)”、“予”为韵,二字入鱼部。从句中字义来说,此两句,上句中的“去”,《玉篇》云:“去,除也,违也。”基本义为除去、除掉。下句中的“與(简作与)”,《说文》云:“與(简作与),党與(简作与)也。”引申义则为“亲近”。《管子·大匡篇》:“公先與(简作与)百姓而藏其兵。”郭沫若等集校引苏與云:“與(简作与),亲也。”这样,“去”、“與(简作与)”正相对。这二句是说:將要除去他,必先亲附他。这显然是从人事关系方面讲促使事物转化之理的。许抗生此两句校文不错,而译文则云:“將想要廢弃它,必须先要興办它。”译义不合《老子》本义,也不合自己所校文的本义。至於古棣謂“必姑與之”與下文“必姑予之”重复云云,那是他不识“與”之本义與引申义所致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