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“微明”,河上公注为“此四事,其道微,其效明也”,即道理微妙,效验显明。吴澄云:“微明者,微其明也,謂匿其不可见者而使之不可见,犹前章言‘襲明’也。人但见其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(当从帛书作‘與之’)、‘與之’(当从帛书作‘予之’),而不知其‘欲歙之’、‘弱之’、‘廢之’(当从帛书作‘去之’、‘奪之’),故曰‘微明’。”指幽微不露的明智。董思靖则训为“微隐之机”,謂“其机虽甚微隐,而理实明著”。范应元謂:“···幾(事理,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)虽幽微,而事已显明也,故曰‘是謂微明’。”高延第謂:“首八句即福祸盛衰倚伏之幾,天地自然之运,似幽实明。‘微明’謂微而显也。”陈鼓应先生宗此二人之说,释“微明”为“幾先的徵兆”,事物在发展过程中,转化是有一种徵兆的。任法融道长发挥说:“‘微明’,是自然之道在事物中的微妙玄机。《阴符经》云:‘其盗机也。’《周易·系辞》中说:‘知幾其神乎···幾者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。’正如上文所列举的彰著、显明、已成的張開、强勝、興旺、给與者收歙。”还有学者认为“微明”是“阴谋”,是“权术”。如唐玄宗注疏就释“歙張”等“微明”之理为“权”(即“权术”)。宋代王应麟认为“將欲歙之,必固(姑)張之;將欲奪之,必固(姑)與(予)之”这些“微明”道理是“阴谋”之道,说“范蠡用这个道理以取吴国,張良用这个道理以灭项羽”(《考证》)。今人冯达甫直云:“‘微明’,微妙的谋略,即阴谋。‘明’,高明,指谋略。陈柱说:‘此老子揭破阴谋家之术,以戒处張强興之势所当谨慎者也。’五十八章:‘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’悟得此理,便识得这微明之术。”薛蕙曾指出:“窃謂此章首明物盛则衰之理,次言刚强之不如柔弱,末则因戒人之不可用刚也。岂诚权诈之术?夫仁义圣智,老子且猶病之,况权诈乎?按《史记》:陈平,本治黄帝、老子之书,及其封侯,尝自言曰:‘我多阴谋,道家之所禁,吾世即廢亦已矣,终不能复起,以吾多阴祸也。’由是言之,谓老子为权术之学,是亲犯其所禁,而复为书以教人,必不然矣!”还有一种解释: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云:“起事於无形,而要大功於天下,是謂微明。”王纯甫云:“‘將欲’云者,將然之辞也;‘必固’云者,已然之辞也。造化有消息盈虚之运,人事有吉凶倚伏之理,故物之將欲如彼者,必其已尝如此者也。將然者虽未形,已然者则可见。能据其已然,而逆睹其將然,则虽若幽隐,而实至明白矣。故曰‘是謂微明’。”这种解释包含有洞察幽微,见微知著,当着事物处在正面时看到它必定走向反面的思想。笔者认为“微明”,指“深邃的预见”。“微”,幽深隐微;“明”,聪明睿智。《老子》在本章节第一文段“將欲拾之,必古張之···是謂微明”中,对於事物态势的发展做了分析,表明了“物极必反”的思想。

THE END
点赞8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