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侯王”。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萬乘之主,五等之君,若能守持此道,八荒萬国自然从化,行人亦尔。所以偏举侯王者,明君王為化利物宏多也。”成玄英尚强调作“侯王”的原因。杜弼注云:“公侯怀德,不严而化。”从杜氏用“公侯”之用意来看,杜本亦作“侯王”,而不作“王侯”。阮籍《通老论》:“道者法自然而為化,侯王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《周易》谓之‘太极’。《春秋》谓之‘元’,《老子》谓之‘道’。”阮氏所见本作“侯王”。王安石云:“侯王守道,则无為也,萬物將自化于道。···《庄子》曰:‘无為而萬物化。’”王安石亦作“侯王”。从六朝、唐宋一些佚本看来,《老子》原本作“侯王”,与帛书甲、乙本相合。作“侯王”之理由详见《道篇》前文(通行本为第三十二章)校笺。又,“之”字為代词,代“道恒无名”的“道”,作宾语用。古汉语中一般宾语不省略。此句若省去“之”字,句义则不完整。道藏河上公本、王弼本有“之”字,可证帛书有“之”不為误也。
又,“萬物將自化”:“萬物”,指人、事、物,包括社会事物、自然事物。老子和道家很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,“萬物”当涵“自然事物”。“將”,连词,则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八云:“將,猶则也。”今译為“就”,与上句“若”(如果)相应,“若··将(则)···”,“若”用于前一分句,引出假设的条件或情况;“將”(则)用于后一分句,表示在上述条件或情况下將会产生的结果,可译為“如果···,就···”、“假如··,那么··”。“自化”,自我化育,自生自长。此二句言:侯王如果能守“道”,不对萬物进行干涉,萬物就能顺其自然,自我化育。此与“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”(通行本为第三十二章),义有不同。彼“自賓”,指自然賓服,“賓”含有歸服、歸从、歸化之义。此“自化”,指自然化育,不含“歸服”之义。彼两句强调的是“守道”的重要性,此二句强调的是“守道”的自然结果。那种把“自化”释為“自动歸化”(古棣引《三国志·邓艾传》“并作舟船,豫顺流之事,然发使告以利害,吴必歸化,可不征而定也”為旁证,释“化”為“歸化”),则不合《老子》本义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