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1_狩野直喜

狩野直喜云:“河上公本之与王弼本,经文原不相同,后世辅嗣义行,而河上注渐微,遂据王本妄改经文,以致两者混而无别,幸有旧钞足以正刊本之误。····第四十一‘建德若偷,質真若渝’;此本(指柰卷)‘若偷’作‘若揄’。按王弼注:‘偷,匹也。建德者因物自然,不立不施,故若偷匹’。河上注:‘建设道德之人,若可偷引使空虚也。’‘偷引’,此本亦作‘揄引’,盖王弼本作‘偷’,其训为正,河上本作‘揄’,其训为引。《说文·手部》:‘揄,引也。’《韩非子·饰邪篇》‘庞援揄兵而南’,《汉书·礼乐志》‘神之揄’,颜师古云:‘揄,引也。’是其证也。可见两家经文不同。训释亦殊,后人无识,妄改‘揄’为‘偷’,以从王本,注亦改为偷,而河上公义更不可问矣。”又曰:“按唐景龙刻石作‘建德若偷’,···则河上公本为王本所乱,自唐时已然。”水海按:此说与事实相悖。王羲之书《道德经》河上公古本石刻拓本正作“建德若偷”,而不作“建德若揄”。可见,河上公本非为王本所乱。

THE END
点赞12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