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8_蒋孔阳

蒋孔阳云:“‘大音希聲’中的‘大’,有两个含义:一是‘大小’的‘大’,二是最完美的意思。因此,‘大音’就是最大或最完美的聲音。音乐是聲音的艺术,‘大音’运用到音乐上,可以说是‘最完美的音乐’。至于‘希聲’,《老子》说:‘听之不闻名曰希。’那就是说,并不是没有聲音,而是听不见。总起来,‘大音希聲’就是说最大的聲音或者最完美的音乐是听不见的。这在字面上很容易理解,但在内容上却不合于常识,甚至自相矛盾。照理说,最大的或最完美的聲音,是格外容易听见的,为什么反而听不见呢?要说明这个问题,我们得从老子的‘道’谈起。‘道’是《老子》一书的基本原理。天地万物,人类社会,以及音乐文化等等,都是从‘道’当中产生出来的。···‘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’当‘道’还处于‘无’的状态的时候,它是‘道’的本身,因此是至善至美的。当它一旦进入‘有’的状态,成了具体的‘物’,它就只是‘道之華’,是‘道’的一种显现,再不像‘道’的本身那样完美无缺了。这一理论,运用到音乐美学中来,就成了‘大音希聲’。那就是说,最完美的音乐,是作为‘道’的音乐,是音乐的本身,这种音乐,虽然‘大’,但我们却是听不到的。我们听到的,只是音乐的现象,它再好再美,也赶不上音乐的本身。有的学者用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‘此处无聲胜有聲’来解释‘大音希聲’。但我们认为白居易这句话,只是说音乐演奏的时候,有时虽然‘无聲’,但这‘无聲’是有表现力的,甚至胜过了‘有聲’。但‘大音希聲’却不是这个意思。‘大音’是指音乐的本身,是音乐的‘道’。从它本身的性质来说,就是‘听之不闻’的。我们能够听到的,只是音乐的演奏。这些演奏出来的音,无论怎样完美,比起音乐的‘道’来说,总是有缺陷的。济慈名什《希腊古瓶歌》说:‘听到的聲音是美的,听不到的聲音更美。与老子所说的‘大音希聲’,倒仿佛有点相似。”

THE END
点赞1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