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10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淡’,徒暂反、徒览反。”
05912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談呵其无味也”,“淡”假作“談(简作谈)”(上古二字皆为定纽谈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呵”为帛书本传抄者时译(或口译)“兮”而成,今当还原为“兮”。乙本作“淡...
0489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出言”,诸家基本无异义,今不论。至于“道”前“故”字,绝不能无。此句确與上句非因果关系,但却为反比关系(見上文引严復语)。所以“故”字“猶但也”,转折连词也...
0388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</p>-齐物书舍
张舜徽云:“此数句,帛书甲、乙本最为完足,今据写正。甲、乙本并作‘出言’,乃原文也。他本作‘出口’者,乃由‘言’字缺烂而为‘口’耳。惟帛书‘道之出言也’句,上有‘故’字,下有‘曰’...
0375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4_黎子耀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4_黎子耀</p>-齐物书舍
黎子耀云:“‘故道之出言也,曰’,‘故’,通古。‘言’,今本作‘口’,盖由‘言’之缺损。句中‘曰’字,今本脱。”
05411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应作‘出言’。‘言’字與下句‘視之不足見’谐韵,作‘出口’误。唐以后各本,作‘出口’者,乃后人据河上公注本而误改。帛书甲本、乙本皆作‘故道之出口也,曰’,许抗生从之,误。...
07110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</p>-齐物书舍
柳存仁云:“《道藏》本唐玄宗《疏》误作‘視之出口’。”
0579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1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1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臧疏、易州、罗卷‘言’字同此。成疏云:‘至道虚寂,其体希夷,所以出言淡然无味;’是成亦作‘言’。”
05015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0_陶鸿庆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0_陶鸿庆</p>-齐物书舍
陶鸿庆云:“傅奕本‘出口’作‘出言’,据王注言:‘道之出言,淡然无味;’而二十三章:‘希言自然;’亦云:‘下章言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。’似所见本与傅奕同也。岂‘言’字阙坏为‘口’...
05215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</p>-齐物书舍
东条一堂云:“‘道之出口’,古本、碑本‘口’并作‘言’。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,俱作‘出言’。《释文》出‘尺类反’,合而稽之,王本经文本作‘出言’明矣。其作‘口’者,盖缺上画也。何晏...
06713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8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8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口’作‘言’。”
03312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道出言’,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道之出口’,傅奕作‘道之出言’,下‘視’、‘聽’、‘用’三句各本皆有‘之’字。”
0679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6_毕沅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6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04611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5_焦竑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5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出口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‘口’并作‘言’。”
0339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4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4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出言’,王弼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譣今王弼注文,谓“而道之出言”。可知王弼注本作“道之出言”。
08610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3_彭耜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3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道之出言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陈、清源、黄、程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07115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道之出’,‘出’尺类反。”
0798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故”、“也”、“曰”三字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成玄英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无“之”字,作“道出言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虞世...
06615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9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9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十二章‘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。’‘樂’即‘五音’,‘餌’即‘五味’。”按:杨树达云“(餌)谓喜與人饮食,樂音洛,非谓音樂”。诸家说并存,唯蒋锡昌以《老子》解《...
03712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8_严復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8_严復</p>-齐物书舍
严復云:“‘樂’與‘餌’二语,是反比‘道’非餌也,而用之有不既之效。”
0495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7_吴澄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7_吴澄</p>-齐物书舍
吴澄云:“樂者,歌吹舞蹈之声容;餌者,饮食之味、飨燕之礼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格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格,木长貌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格,式也,量也,度也,至也。”显見,“格”之本义为“木长”,后引申为“至”,也指一定的标准或量度。《老子》本...
0337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5_沙少海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5_沙少海</p>-齐物书舍
沙少海云:“马王堆帛书本《老子》甲、乙本,‘客’假作‘格’。”
03614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4_许抗生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4_许抗生</p>-齐物书舍
许抗生云:“‘客’,甲、乙本作‘格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作‘客’。今据改。‘格’实为‘客’之误。”
0496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3_老子甲本释文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3_老子甲本释文</p>-齐物书舍
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過格止’,乙本同。‘格’,通行本作‘客’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‘格,至也。’.·.·.”
04211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樂’,音岳。‘餌’,而志反。‘過’,古卧反。”
07314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损掩“餌(简作饵)”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吕惠卿本“與(简作与)”作“於(今作于)”,“格”作“客”,谓“樂於餌,過客止”。想尔本“樂(简作乐)”连上...
03510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5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5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注云:“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并育而不相害者,惟圣人一毫无私欲,神安气平,而极于精通,无一物不得其所,圣人安平泰,...
05915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4_王安石

<p>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4_王安石</p>-齐物书舍
王安石注云:“大象者,道之喻,執其大,则为万物之所歸向;吾能顺性命之理,受之而不逆,故往而不害。能安则能平,能平则能泰。善安然后至于平,平然后至于泰也。”
03612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3_宋徽宗

<p>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3_宋徽宗</p>-齐物书舍
宋徽宗注云:“圣人之御世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而民歸之如父母,故曰執大象,天下往。阴阳和静,鬼神不扰,群生不伤,万物不夭,民虽有知,无所用之,何害之有?安则无危亡之忧,平则无险...
03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