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景福、柰卷、河上并作‘法物’,楼正、傅、范、王羲之并作‘法令’。作‘法令’是也,‘法物’无义。强本成疏‘法物犹法令’,知‘法令’义优。···‘物’字盖涉上文‘奇物’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3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歙’,阖也;張,開也。《老子》谓‘反者道之动’,又谓‘玄德深矣遠矣,與物反矣’,故其所为,大概欲與人之所见相反,而使人不可测知。故借此八者相反之四事设譬,而归宿在下文‘...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庚、敦煌辛、敦煌壬诸本均有‘聖人’二字。‘上民’,景龙、御注、敦煌庚、敦煌辛诸本‘民’均作‘人’。‘必以’,御注、敦煌辛本均作‘以其’。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5_劳健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居亓實,不居亓華”。乙本如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,两“居”字,皆作“處(简作处)”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严遵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李息斋本、范应元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人之飢也’之‘人’字今本多作‘民’,唯严遵、敦煌辛等本作‘人之飢’。《后汉书·郎传》引亦作‘人之飢也’,与帛书甲、乙本相同。按‘民’字,唐时避太宗讳多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英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愚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上有‘萬物’二字,无‘枯’字。彭、赵‘艸木’上无‘萬物’二字,各本及《说苑·敬慎篇》、《文选·座右铭》注引有。卷子成疏‘之生’乙转,寇、磻溪及《座右铭》注引无‘...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名”,指名誉。“身”,身体,可引申为生命。“貨(简作货)”,财貨。“多”,训为“重”,可引申为贵重、宝贵、珍贵等义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名声與生命哪个更亲近?生命與财货哪个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善計者不用籌策’,王弼无‘者’字。陆希声、吕惠卿‘策’作‘算’。陈象古‘數’作‘計’,‘策’作‘算’。”按:蒋锡昌云:“陈(象古)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水海按:河上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7_朱谦之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百姓”是奴隶社会宗族制的产物。在先秦奴隶社会中,占统治地位的宗族,概称“百姓”。百言其多,姓指族姓。如《尚书·尧典》“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”,“百姓”即各个宗族及其贵族首领...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5_石田羊一郎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本与今本勘校,其中主要区别是:帛书甲、乙本‘為天下溪’与‘恒德不離’二句,各重復两次,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。為天下溪,恒德不離。恒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’世传今...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中井履轩说非也。《左传·桓公八年》云:‘楚人尚左;’与《老子》‘君子居則貴左’、‘吉事尚左’之俗相合。又遂州本作‘貴佐’,乃‘左’字之误。又傅、范本‘君子’上有‘是以’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以上八说,都不确当,盖未得老子之真义也。《老子》此处之“爽”,為楚方言。《楚辞·招魂》云:“厉而不爽些;”王逸注云:“厉,烈也;爽,败也。楚人名羹败曰‘爽’。··(言)其味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7_王弼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4_范应元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友弱勝强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友’,写作业,即《说文》‘友’字古文。‘友弱’故言‘鱼不脱於淵’。”按甲本之义“友弱勝强”连下文二句,为一节文段。乙本作“柔弱...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6_许抗生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大上,下知又□”,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“之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高明謂甲、乙本作“太上”,则抄误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熊刻王弼本、张...
《老子》65_音韵_04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18_今译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5_高明
高明云:“(傅奕本)作‘不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···严遵本前无‘其’字,而后无‘能’字,作‘非以争,故天下莫與之争’。”水海按:查道藏严遵本、怡兰堂刊严遵本后一句皆作“故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