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今严本(怡兰堂校本、道藏严本)作“无有,入於无間”,与范氏所见不同。宋刊河上公本作“无有入无間”,无“於”字;道藏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、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...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‘道’上有‘故’字。易州、磻溪、馆本同此(指傅奕本无‘故’字)。‘人’字,范同此,各本及《御览》二引并作‘王’。《说文》‘大’字下曰:‘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...
《老子》46_04_校笺_03_成玄英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文子》云:‘長短不相形。’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曰:‘短修相形。’疑《老子》本文亦作‘形’,与‘生’、‘成’、‘傾’协韵。‘較’乃後人旁注之字,以‘較’释‘形’,校者遂以...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2_河上公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前文已云‘不贵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盗’。王弼注云:‘贵貨过用,贪者竞趣,穿窬探箧,没命而盗。’即此所谓‘令人行妨’也。言人君贪貨,则臣下竞為非邪以陷于非义耳。”
《老子》57_05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3_王先慎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8_张煦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味无味”,帛书甲本即作“味无未(味)”。若“味”为“呋”之形误,则帛书甲本后之“未”,显为“味”之古字或“味”之省,不可能是“咴”之假或“”之省,故“味”...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然也”,王弼本作“狀哉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然”,而不作“狀”,因“狀”字与“然”字形近而讹(古“然”字作“肽”。《说文》:“肰,读若然。”王筠《说文释例》:“...
《老子》27_音韵_06_水海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本疑作‘常使民心无欲无惑’。按二十七章王弼注云:‘不尚賢能,則民不争;不贵難得之貨,則民不為盗;不見可欲,則民心不亂。常使民心无欲无惑。’皆引此章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’;王弼、河上诸传本皆与之相同,唯严遵、傅奕诸本无‘萬物’二字,作‘草木之生也柔脆’。蒋锡昌云:‘譣谊萬物二字当为衍文。盖柔脆与枯槁,均指...
《老子》06_音韵_03_江永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5_范应元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7_顾欢
顾欢本王注云:“····濁谓有為也。虽心洁素,而渾沌有為之中,與尘不异也。所言‘以静之徐清’者,喻于水,水濁止而静之,徐徐自清也;心乱息缘,渐渐而清正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6_吴澄
吴澄注云:“夸其功曰‘伐’,负其長曰‘矜’,長謂能之过人。”水海按:《尚书·大禹谟》云: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争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争功。”吴氏训“長”为“能之过人”,則本于《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御览·人事部》无‘夫’、‘者’、‘矣’三字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夫代大匠斲,希有不傷其手’,是成无‘者’、‘矣’二字。又荣注引经文云:‘夫代大匠斲,希不傷其手’,是荣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3_陆德明
《老子》01_音韵_02_水海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聖人冬不為大,故能□□□”,前句同此;后句损掩“成其大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,然而连上文共损缺十五个字,上文已损其三字(即“作於細”),本...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作‘然後乃至大顺’。……吴‘乃’作‘酒’。张嗣成作‘然後乃至於大順’,白作‘然後乃知大順’。……伦谓‘至’字盖注家释‘復’字者,当删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全损,后句作“□□而不自贵也”,损掩“自愛”二字;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(惟“聖”省作“职”)。今从乙本。敦煌辛本、遂州碑本“是以”皆作“故”,无二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譣义,傅奕本等“不足”二字为赘,李道纯说是。又,高明校帛书乙本残文“有以取”,正補足乙本残损三字空缺,故从之。但帛书乙本明显误夺“天”后“下”字,高氏不察,則失校矣。至于高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