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‘九重之台’,是成、荣并作‘重’。《吕览·音初篇》引作‘九成之台’。《说文》:‘層,重屋也。’此句与上句词异谊同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六親不和,有孝慈’,按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作‘六親不和,焉有孝慈’,与广明本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芑》孔颖达《正义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國家昏亂,有忠臣,六親不和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二句。范‘棄’作‘弃’,下同。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、《理惑论》、《广弘明集》八《释道安二教论》引并作‘絶聖棄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6_马叙伦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大象无形”与《道篇》“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”意同。“大象”即《道篇》的“执大象”的“大象”。这个复合词赋予了“道”的含义。成玄英疏:“大道之象,象而无形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2_王淮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8_马叙伦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20_吴澄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全损,但据所损字数为八个字,则当无'夫'字,《乙本释文》即校补为'天道无親,常與善人'。今从帛书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'夫'字,'恒'作'常',同《乙本释文》。李道...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坐忘遗照,深契道原于诸法中,尽能不滞系心于此,故云善結。夫用繩約者,繩散则約解。以道結者,心静则道冥,适使万缘尽兴,终能一无所染,虽无繩索約束,岂可解而散呼?故云‘...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05_薛蕙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6_魏稼孙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廉’,即古之矜也。廉之廉谓廉隅也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‘廉而不劌。’疏云:‘廉,稜也。’正与此同。有稜角则易致劌伤,故唯圣人廉而不劌。《淮南子》:‘金积折廉。’廉字亦如此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疑当作‘故能蔽而新成’。‘蔽’者,‘敝’之借字。‘不’者,‘而’之误字也。‘敝’與‘新’对。‘能敝而新成’者,即二十二章所云‘敝則新’,与上文‘能濁而清,能安而生’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6_奚侗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64_1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欲不欲,而不貴難得之”,前句损掩“是以聖人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后句“”形误为“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鹏’,各本作‘货(简作货)’。《说文·...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前章云‘大道廢,有仁義’,此云‘絶仁棄義,民復孝慈’者,明大道之世,所谓玄同,民无私亲,悉皆慈孝,故理至则迹灭,事当而名去。今六纪廢絶则孝慈名彰,若絶兼爱之仁,棄裁非...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至治之極”四字,傅、范本并有,帛书本等本皆无。此四字,盖注家注语,窜入经文者。《庄子·肤箧篇》谓“民結繩而用之,甘其食,美其服,樂其俗,安其居,鄰國相望,鷄狗之音相聞,民...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3_罗振玉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捨其慈且勇’句,‘捨’字同此;‘捨其儉且廣’句,‘捨’作‘舍’。馆本作‘赦’,无‘其’字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舍其儉约,但为奢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