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至”、“致”通,但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至”。河上公注:“‘至虚極’,得道之人,捐情去欲,五内清静,至於虚極。”河上公本经文及注文皆作“至”,正与帛书本合。“督”,察视之义。...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各復’,李约本作‘皆復各’。‘復歸’之‘復’,与上文‘觀其復’之‘復’,用法不同。上为名词,此为状词。故不能謂‘復’、‘歸’相同,而可以任意省去其一也。二十八章:‘復...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高说是也。又,马叙伦云:“‘神得一以靈’,殊为中梗,疑‘神’为‘山’讹。‘山’、‘神’古音近也。”马说非是。《老子》书中,“神”这一概念出现数次,如“其神不伤人”、“谷神不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亓死也囊”,“枯”作“”,“槁”假作“囊”(二字皆从高声,可假);《甲本释文》“棒”、“囊”二字皆已校为“枯”和“槁”。帛书乙本前句作“萬□□木之...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说有理,但“知足不辱”和“知止不殆”,词谊并非完全相同;二者相通,但后者包括的意义更广、更一般,包括人的一切行止,一切皆“知止”,则无危险矣。又《老子》“知足”、“知...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'甲本作'執右契',乙本作'執左契',彼此各异。世传本皆作'執左契',同乙本而异於甲本。'契'亦谓'券契',乃共事双方所订字据。··古'契'刻木為之,从中剖开,分為左右,双方各執其一。...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遂州本、李道纯本、危大有本作“天地長久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索洞玄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龙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寵必有辱,荣必有患,寵辱等、荣患同也。”又云:“大患,荣寵之属也。生之厚必入死之地,故谓之大患也。人迷之于荣寵,返之于身,故曰‘大患若身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6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道隐于无形,名生于不足。道隐于无形,则无小大之分。名生于不足,则有仁義、智慧差等之别。仁者,有所爱也;義者,有所别也。以其有爱有别,此大道之所以廢也。智者,知也;慧者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百倍’,倍,蒲罪反。”水海按:上古“倍”为並纽之部字,拟音【be】。帛书甲本假借為“負(简作负)”,“負(简作负)”,亦為并纽之部字,拟音【bǐwe】。因上古无轻唇音,所...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无“於”字,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张之象本皆无此句。陈鼓应也误掉此句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九引“可”作“多”,谓“罪莫大於多欲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王羲之本无“恒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使民无知、无欲”。其他诸本“恒”作“常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。御注本、李约本、王真本“民”作“人”,谓“常使人无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3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‘故’,提示之词,义同‘夫’。《帛书》甲、乙本‘故’正作‘夫’。‘不’,傅本、范本、《释文》并作‘無’,王注亦作‘無’,《帛书》甲、乙本‘不’亦作‘無’。”水海按:帛书...
《老子》36_音韵_06_朱谦之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3_朱谦之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‘道之物,唯恍唯忽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。按‘道之為物’与‘道之物’,经义有别。句中‘之’字在此有两解:一、假‘之’字為‘是’。《经传释词》:‘之,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遂州本无‘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’二句,同此石(景龙碑)。今按: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‘病,难也。’《论语》‘尧舜其犹病诸’,孔注:‘犹难也。’‘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’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“谷”作“浴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乙本释文。两“如”,他本皆作“若”。熊刻王弼本、白文本“大白”作“太白”,谓“上德若谷,太白若辱”。傅奕本、范应元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1_奚侗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46_04_校笺_02_韩非子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7_劳健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5_魏源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6_魏源
魏源云:“盖欲作者,欲生萌动也。夫萬物之化,则任其自生自息而已。自生自息而气运日趋于文,將復有欲心萌作于其间。苟无以鎮之,则太古降為三代,三代降為后世,其谁止之?然鎮之亦岂能有所為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