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74_音韵_03_水海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2_范应元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2_罗运贤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2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本作: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。’‘溪’字显為‘谿’字之讹。乙本‘谿’字讹作‘雞’。‘谿’字,景福本亦作‘溪’,景龙、龙兴碑作‘蹊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14_任法融
任法融云:“‘佐’是辅助之意。‘强’是强行压制。为臣者,要顺天理,体民情,以自然之道,辅佐人君治国理民。不可专尚武力,滥用兵革。孟子曰:‘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...
《老子》06_音韵_07_水海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6_马叙伦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高诱注引作‘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’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、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并云:‘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。’岂高注所引乃《庄子》语耶?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2_严可均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说苑·敬慎篇》‘老子’二字疑当在‘故’字下,独‘禍兮’以下引《老子》文耳。不然,此二语为老子引古记,而《老子》全书无‘故曰’例也。惟此下脱‘圣人所独见众人’七字,...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8_王弼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7_丁仲祜
丁仲祜云:“《尚书》:‘立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兹惟三公;’此周之三公也,经意指此。若西汉则以大司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为三公,东汉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与经旨不合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凡物酝’,傅奕云:‘古本如此。’‘酝’字,《玉篇》‘音云,又音运,物数乱也。’一本作‘夫物芸芸’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曰:‘萬物芸芸,各復其根。’‘芸’字,成玄英疏云:‘...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蒋说非是。不能以“执古之道”例此;况“执古之道”非古之立言者。以“古之立言者”释“建言”,为望文生义,增字解经(增“古之”和“者”)。河上公注亦不妥(于文献无徵)。高亨说为...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王弼注曰:‘自然之道,亦犹树也。转多转远其根,转少转得其本。多則远其真,故曰惑也。少則得其本,故曰得也。’是王二句乙(逆)转。伦謂《老子》本文当止‘少則得’一句。‘曲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大直质素之人,不显直相,故能混迹同尘,妄曲随物,故若屈也。是知直躬小直也。匠成万物,炉锤群生,有大功巧而忘功用,晦迹同凡,故若拙也。《庄子》‘彫刻众形而不为巧’,是知...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美之為美”作“美為美”,无“之”字,后句同;帛书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惡(简作恶)”借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。今前句从帛书乙本,后句从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毕、刘、蒋三人之说甚是。帛书甲、乙本“長短之相刑也”,用“刑”字假“形”字,而不作“較(简作较)”。“刑”、“形”古多通假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耕部),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兕虎”为是也。下文两言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”,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云: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”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王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9_朱谦之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应有“則恒无欲也”一句。本篇是论“道”的特性、功能的,所以上句言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”,此句自然以“則”(通行本作“故”,“則”猶“故”,申事之词也,详见《古书虚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4_黎子耀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作“大國□□□□”,“邦”作“國”,损掩“者下流也”四字,今从甲本。景福本、司马光本皆“邦”作“國”,无“者”字和“也”字,谓“大國下流”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