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117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1_罗运贤

<p>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1_罗运贤</p>-齐物书舍
罗运贤云:“按‘荒’借为‘巟’。《说文》引《周易》‘包’,今《泰卦》作‘包荒’。《释文》云:‘荒,本亦作巟。’此‘荒’、‘巟’古通之证也。《说文》:‘巟,水广也。’引申为凡大之称。...
04111
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反也者”三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无两“也”字。赵至坚本“反”作“返”,其他诸本同帛书乙本。
04911

《老子》42_今译

<p>《老子》42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“道”化生出“一”(元气),“一”化生出“二”(阴、阳二气),“二”化生出“三”(阴阳合和的中气),“三”化生出万物。万物都包涵着阴和阳两个对立面,中气是以阴阳合和而形成的统一体。...
05111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二字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

<p>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</p>-齐物书舍
杨兴顺云:“在古代圣人中,老子首先把‘道’当作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。老子认为‘道’是自然界、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。在老子哲学中,‘道’意味着普遍存在的、视之不见的、与物质...
05311

《老子》01_述评

<p>《老子》01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老子本章提出了“道”这个哲学概念。在老子哲学中,“道”是个特定概念,它至少有五种规定性:一、道是太初混沌;二、道是客观实在;三、道是万物之本原;四、道是客观规律;五、道是政治、人生...
07211
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8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8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《释文》、《群书治要》及遂州本‘芻’作‘蒭’。李文仲《字鉴》曰‘芻,《说文》:刈草也,象包束草之形。从二屮,即草字也。俗又加草,非。’《吕氏春秋·贵公篇》高诱注引《老子...
03111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1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:‘此其无尸,故能成其尸。尸,主也。’疑成作‘此其无尸,故能成其尸`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5_张煦

<p>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5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、葛作‘殺人之衆’,‘則以悲哀泣之’,葛无‘則’字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作“殺人衆多,以悲哀泣之”。张氏所谓“苏作‘殺人之衆’”,当為他本。
04111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:‘五味令人口臭。’”
04211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5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5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本‘象’下有‘者’字。御注‘象’作‘’。按‘象’借为‘像’,《易传·系辞》:‘見乃谓之象。’‘大象’即大像也。成玄英疏‘大象犹大道之法象’,是也。”
05611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

<p>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將欲除强梁、去暴乱,当以此四者(即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)。因物之性,令其自戮,不假刑为大,以除將物也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6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6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拱’作‘供’,下有‘之’字。《文选》谢玄晖《鼓吹曲》注引‘駟馬高蓋’,疑误记,增‘高蓋’二字。”
05311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10_水海

<p>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10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德”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即作“德”。“德”和“賊”上古皆职部字,谐韵,可证《老子》古本如此。又,“不知(zhì)”,即不曲巧伪诈,指淳朴无為,正与“知(zhì...
04311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恐歇’,歇,许谒反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<p>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2_陆德明</p>-齐物书舍
陆德明云:“‘费’,芳贵反。‘藏’,才良反。”水海按:因古无轻辱音,“费”在上古为帮纽物部,读音当为bèi【pu5t】。
03910
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2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2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人道’,各本作‘人之道’;‘損不足’,各本‘足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4_高延第

<p>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4_高延第</p>-齐物书舍
高延第云:“重谓己身,輕谓天下。静谓无為,躁谓有為。身治而后天下治,无為而后能有為。故身為天下事物之本,无為又理烦治剧之主,君即主也。”
04610
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0_成玄英

<p>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0_成玄英</p>-齐物书舍
成玄英疏云:'國,邦域也。垢,辱也。言体道之士,處於人世,谦退柔弱,达於违从;身受屈辱,不与物争,故堪為社稷之主,以牧苍生也。'
05310
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7_水海

<p>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7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朱、高说是也。陈景元于“同”字断句则非。对于“两者”的解释,旧注颇为分歧。大致有以下几家:河上公注云:“‘两者’,謂‘有欲’、‘无欲’也。同出者,同出人心也。而異名者,所名...
02610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3_李道纯

<p>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3_李道纯</p>-齐物书舍
李道纯云:“‘德善’、‘德信’下,或加‘矣’字者,非。”
02510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3_焦竑

<p>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3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紛’,(龙兴观)碑本作‘忿’。”
05310
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3_彭耜

<p>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3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橐’,李:鞴也,鼓风之器。‘籥’,李:笛也,运吹之乐。杜广成疏,以橐為皮囊,以籥為囊口、竹管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5_刘师培

<p>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5_刘师培</p>-齐物书舍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善建不拔,善抱不脱’,较今本为长。”
03410
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8_易顺鼎

<p>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8_易顺鼎</p>-齐物书舍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从傅奕本作‘数’,引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证之。鼎按: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云:‘終日號而嗌不嗄’,正本《老子》之文,较之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,更为近古可据。‘嗄...
04610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3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3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乙、敦煌丙三本,均无‘故’字。”
04310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
05110

《老子》12_音韵_08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12_音韵_08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阳、东声近,故阳可通东。《烈文》:公、疆、邦、功协韵;《老子》:聾、盲、爽、狂协韵;《卜居》:长、明、通协韵。此东、阳通也。”(《说文声类·下篇阳类》)
03610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

<p>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应作‘出言’。‘言’字與下句‘視之不足見’谐韵,作‘出口’误。唐以后各本,作‘出口’者,乃后人据河上公注本而误改。帛书甲本、乙本皆作‘故道之出口也,曰’,许抗生从之,误。...
08310

《老子》37_音韵_02_顾炎武

<p>《老子》37_音韵_02_顾炎武</p>-齐物书舍
顾炎武云:“樸,古音普木反。《老子》:‘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。’‘此三者以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,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。’‘知其荣,守其辱,為天下谷;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...
069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