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政’是也。《老子》书中‘正’、‘政’二字互见,五十八章‘其政闷闷,其政察察’;与此均用‘政’。‘治’字,《释名·释言语》:‘治,值也,物皆值其所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7_马叙伦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5_纪昀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信,正善治,事善能,蹱善時”,第一句脱“言善”二字,第二句、第三句和第四句皆同此;帛书乙本前三句同此,第四句“蹱”作“動”。今第一句从帛书乙本,第二、三、四句从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善”,犹“好”也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云:“至下谓之地。”《礼论篇》云:“地者下之极也。”刘熙《释名》:“地,底也。”“居善地”,则言水好居下,如本章谓“居衆人之所惡”,即谓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3_马叙伦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2_范应元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1_苏辙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至人所居,善能弘益,如水在地,利物则多,又地道用卑,水好流下,同至人之谦顺,幾道性之柔弱,故云居善地。至人之心,善於安静,如水之性,湛尔泉渟;水静则清明,心闲则了悟。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甚是。今本作“與善仁”者,“仁”乃后人所篡改。河上公本作“仁”(或作“人”),然其注文非为“與善仁(人)”之注文,而为“予(與)善天”之注文,可知古河上公本作“予(與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‘人與仁古通。’近年内出版之《老子》注译,此经文多从今本,将帛书甲、乙本改作‘與善仁’。窃以为‘予’字和‘與’词义虽同,而‘天’字與‘仁’字意义迥别。问题未待深研,即随意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7_高明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6_朱谦之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同此(“地”字稍残),第二句“淵(简作渊)”误作“潚”(sù),第三句作“予善信”,当为“予善天”與“言善信”之合文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5_古棣
古棣云:“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‘乾坤幾乎息矣;’《礼记·乐记》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《庄子·渔父篇》:‘幾於不免矣;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》:‘则幾於知之矣。’此四句的‘幾於’也都是亟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處衆人之所惡’,即七十八章所谓‘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’;亦即《庄子·天下篇》所谓‘人皆取先,己独取后;曰受天下之垢’也。按:《尔雅·释诂》:‘幾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3_高延第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2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‘幾’,平声,近也。《系辞上》传曰:‘乾坤或幾乎息矣’。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注:‘幾,近也’。《庄子·渔父篇》曰:‘幾於不免矣。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1_苏辙
苏辙注云:“《周易》曰:‘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者,善也;成之者,性也。’又曰:‘天以一生水。’盖道运而为善,犹气运而生水也,故曰:‘上善若水。’二者,自然而始成形,故其理同,道无所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0_王弼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人’下各本有‘之’字,(景龙)碑本泐。陆德明曰:‘處,一本作居。’按河、王本作‘處’,傅、范本作‘居’,敦煌本与此石同(作‘處’)。室町本‘道’下有‘矣’字。”水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陆所谓‘下同’者,当泛指别章言。陆於别章‘惡’字,有不出音者,如二十章‘善之与惡’,是也。有出音者,如二十四章‘物或惡之’,是也。马氏不明陆氏‘下同’之意,擅谓经文应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