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終身不救’与‘終身不勤’二语相对成文,而用意相反。‘勤’借为‘瘽’,《说文》曰:‘瘽,病也。’‘救’借为‘逑’,《说文》曰:‘逑,聚敛也。’(罗运贤说不逑即无得之意)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6_纪昀
《老子》52_音韵_02_顾炎武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1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是謂果而不强’,应从帛书。这一句是总结前四句的。这五句的意思是说:勝利了不要骄帛书老子校笺译评842傲,勝利了不要夸耀,勝利了不要剋伐自己,勝利是不得已,这就叫做‘果而不...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以悲依立之”,“哀”假作“依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,为双声叠韵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作“殺□□,□□□立□”,前句损掩“人衆”二字,后句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據鳥孟獸弗捕”,“據”为“攫”之音借(“據”,上古见纽鱼部,“攫”,见纽铎部,鱼铎可对转通韵,故上古二字双声叠韵,可同音假借),“孟”为“猛”之音借(上古...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3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‘明白四達’,谓智无不烛也。然常人有智,则用智于处,衒耀见闻。聖人智包天地,而不自有其知,谓含光内照,故曰‘明白四達,而无知’。老子问人能如此乎。”
《老子》57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仅损一“聖(简作圣)”字,今据王弼本校补。严遵本无“是以”二字,“曰”作“云”,谓“聖人之言云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御...
《老子》57_音韵_05_水海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1_阴符经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呵其若楃”,“沌”字损掩,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,“樸”假作“楃”(上古二字皆属屋部);乙本作“沌呵亓若樸”,“兮”亦时译為“呵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。河上公本、葛玄序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2_宋常星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作“民”是。“使民重死而遠徙”,正与“小邦寡民”相应。又:“重(zhòng)”,意动用法,以···为重,意即看重、重视。“重死”,把死看得很重,意即不轻易冒生命危险。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5_罗运贤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吾’字,各本作‘我’,唯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作‘吾’。按:应作‘吾’。上古‘吾’用于主位,‘我’多用于受位。”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处作“我”为是。在上古汉语里“我”可以用作主...
《老子》67_述评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傅奕本‘始’作‘首’,下有‘也’字,则为‘前識者,道之華,而愚之首也’。帛书末句‘而愚之首也’,世传本多同王本作‘而愚之始’,唯傅奕本与帛书同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亦作‘而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四十五章曰:‘清静為天下正’,义同。《吕氏春秋·执一篇》:‘执一為天下正。’(高注:‘正,主也。’)《尊师篇》:‘有大势可以為天下正矣。’句法并与《老子》同。”
《老子》21_述评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0_吴澄
吴澄云:“前章‘道之為物’,物谓德也。此章‘有物混成’,物谓道也。‘混’,‘渾’通。‘混成’,谓不分判而完全也。‘先天地生’,首章所谓‘天地之始’,四章所谓‘象帝之先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9_严遵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'《广雅·释诂》云:'司,主也。'《诗经·崧高》:'徹申伯田。'毛传:'徹,治也。'有德者泊然无為,不藏是非,善恶无責於人,而上下和合,故云'司契'。无德者,愁五藏以為仁义,矜血气...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无名天地始’,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引作‘无名者,萬物之始也’。王弼注:‘凡有皆始于无,故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萬物之始。’似两句皆作‘萬物’,非。按‘始’与‘母’不同字义,...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12_水海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孩之”二字,帛书乙本全损。今据河上公本补。严遵本“孩”作“駭”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