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7_吕惠卿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2_严可均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4_高延第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0_成玄英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朱、高说是也。陈景元于“同”字断句则非。对于“两者”的解释,旧注颇为分歧。大致有以下几家:河上公注云:“‘两者’,謂‘有欲’、‘无欲’也。同出者,同出人心也。而異名者,所名...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3_李道纯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5_刘师培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从傅奕本作‘数’,引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证之。鼎按: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云:‘終日號而嗌不嗄’,正本《老子》之文,较之《太玄经》、《玉篇》,更为近古可据。‘嗄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3_罗振玉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
《老子》12_音韵_08_严可均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
古棣云:“应作‘出言’。‘言’字與下句‘視之不足見’谐韵,作‘出口’误。唐以后各本,作‘出口’者,乃后人据河上公注本而误改。帛书甲本、乙本皆作‘故道之出口也,曰’,许抗生从之,误。...
《老子》37_音韵_02_顾炎武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,非謂其反求诸己则得之,得之则昔雖有罪,而亦可以免之邪?故為天下之貴也。‘邪’者,托疑辞以问人也。此道求,则得之;舍,则失之。凡人未得道,则有妄作之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8_纪昀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7_毕沅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8_纪昀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我獨若閔閔’,古本與傅奕本作‘閔閔’,莫昆切;有训作‘昏昧不分别’者;河上公及诸家并作‘悶悶’,音同,又省‘若’字,韩文公《古赋》有‘獨閔閔其曷已兮,凭文章以自宣;’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勝敵者不争’,林希逸本作‘善勝戰者不與’,无‘敵’字。”水海按:国家图书馆藏《老子虞斋口义》(林希逸撰)元刻本,经文作“善勝者不與”,则与道藏本《道德真经口义》之经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