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有“者”字。这几句都是用“··者···也”标准格式表示的判断句。又,“勝”,勝利,与“負”相反,此处意为战勝、克服。《老子》并不否定“勝人”,而是主张“不争而...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13_蒋锡昌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有“之治也”三字,使文句义盛,《老子》原本当有此三字,后人因囿于“《老子》五千文”的俗则,而遂削删《老子》“之治也”三字。又,“為腹而不為目”,意即只求安静温饱,不求纵情于...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至計(简作计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高明、尹振环等皆校为“致詰”。“至”,动词,达到,与“致”义通。《玉篇》云:“至,达也。致,至也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“乐至则无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2_范应元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6_魏源
魏源云:“盖欲作者,欲生萌动也。夫萬物之化,则任其自生自息而已。自生自息而气运日趋于文,將復有欲心萌作于其间。苟无以鎮之,则太古降為三代,三代降為后世,其谁止之?然鎮之亦岂能有所為...
《老子》61_音韵_03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2_范应元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3_庄子
《庄子·肤箧篇》云:“世俗之所谓至知者,有不為大盗积者乎?所谓至聖者,有不為大道守者乎?····聖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故矣。··上诚好知而无道,则天下大乱矣。” 又,河上...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8_高明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6_宋常星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9_张舜徽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说文》:‘歇,息也;一曰气越泄。’段注:‘泄,当作渫,此别一义,越渫犹漏溢也。《七发》曰:精神越渫,百病咸生。李引高注《吕氏春秋》曰:越,散也。引郑玄《毛诗笺》曰:渫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近人马(叙伦)、高(亨)、劳(健)、蒋(锡昌)均从之(指刘师培、易顺鼎说)。如按:刘、易所说固辩,而极烦琐;仅凭文字考证,未及义理训诂。且即使王弼亦冠‘出於’二字,仍不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磻溪无‘耶’字。……‘見’,馆本、臧疏作‘示’,譣弼注曰:‘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’,則王亦作‘示’也。卷子成疏无‘不’、‘耶’二字,‘見’作‘退’。成疏曰:不欲示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4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奈何’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如此;帛书作‘若何’;傅奕本作‘如之何’。三者于义皆通,於文亦无别。大多数本子皆作‘萬乘之主’,‘主’字帛书甲本作‘王’。河上注说:‘王者至尊,...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1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作‘故善人,善人之師;不善人,善人之資也’。两句,河上、王、傅俱作:帛书老子校笺译评796‘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’范与诸唐本及《淮南子》...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5_高亨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2_罗振玉
《老子》50_02_校笺_02_吴澄
吴澄云:“十者,总计上、中、下三等之人。大率分为十类。有三者,十类之中有三类也。凡不以忧思、嗜欲损寿,不以风寒暑湿致疾,能远刑诛兵争壓溺之祸者,生之徒也。其反是也,逸贵之人内伤,劳...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服文采”:“服”,穿(衣服),名词用如动词。“文”,线条文错的图形,即所谓“文饰”。此句是对“盗竽”(失道的统治头子)饰伪外华形象的描绘。“带利劍”:“带”,佩带,动词。...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夫樂人殺人者’,按:各本无上‘人’字;易州、罗卷并无下‘人’字。焦竑引古本作‘夫樂人之殺人者’,当作‘夫樂殺人者’。‘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’,范、吴同此,臧疏、易州、磻...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8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按:《说文》无‘朘’字。《玉篇》‘朘,赤子阴也;亦作峻,《声类》又作屡;’《说文》亦无‘屡’字,‘屡’疑为‘菱’字之讹。《说文》‘菱,瑙盖也,象皮包覆瑙,下有两臂,而夂...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7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唐景龙碑作‘愛民治國,能无為?天門開阖,能為雌?明白四達,能无知?’其义并胜,当从之。‘愛民治國,能无為?’即孔子‘无為而治’之旨。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?’即‘知白守黑...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6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‘及’,犹‘若’也。···《老子》曰:‘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!’言若吾无身也。又曰:‘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;’言若其有事也。‘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