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等谓“治人事天”皆就人一身而言,以适动静、省思虑为“治人”,不极聪明,不尽智识为“事天”;高诱等人把治身养生释为“事天”,把治国治民解为“治人”;河上公、成...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1_成玄英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1_蒋锡昌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3_马叙伦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5_朱谦之
《老子》18_音韵_03_朱谦之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20_宋常星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9_水海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作為哲人的老子,自我称述说: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終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根据其显现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啊!这是由于普遍性寄寓于个别性,个别性体现着普遍性。万事万物,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6_严可均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5_马叙伦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聖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,不造进向以殊棄不肖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,故曰‘无棄人’也。不尚贤能,则民不争;不贵難得之貨,则民不为盗;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乱。常使民心无欲无惑,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5_马叙伦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虚’借为‘空’,古书‘空虚’连文者,双声联绵词也。其或单言虚者,或借為‘空’,或借為‘虧’,随文读之。《太平御览》八一引《尸子》‘秦不空’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‘秦不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或坏或撱”,“坏(péi)”,或为《老子》原文,或为“培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并纽之部,為双声叠韵通假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坏,假借為‘培’。”《甲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淡’当据《释文》作‘澹’。‘澹’為‘憺’字之假。《说文》:‘憺,安也。’按:‘恬澹為上’,言安静為上也。‘勝而不美’,言用兵之事,勝而不美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06_毕沅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洪说与‘牝牡之合’不相应,俞说为长。‘朘’字范同此,馆本作‘酸’。‘朘’盖出《字林》,陆每以《字林》为《说文》,各本作‘峻’。臧疏、易州、馆本、罗卷、寇、赵无‘也’字。...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‘王侯若能守’,傅与景龙、敦煌皆如此。范作‘王侯若能守之’,诸王本作‘侯王若能守之’。他本皆无‘之’字,‘王侯’皆作‘侯王’。《释文》云‘梁武作王侯’。按‘侯’、‘守’二...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5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55_述评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6_唐玄宗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57_08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高明之说是。《老子》下文所谓“聖人之言”,实际上是老子本人寄托之言。成玄英疏文就已指出:“老子自是聖人托伪谦之圣化,故《庄子》云‘寓言十九’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