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5_奚侗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2_成玄英
《老子》20_音韵_05_高亨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8_易顺鼎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友弱勝强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友’,写作业,即《说文》‘友’字古文。‘友弱’故言‘鱼不脱於淵’。”按甲本之义“友弱勝强”连下文二句,为一节文段。乙本作“柔弱...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大上,下知又□”,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“之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高明謂甲、乙本作“太上”,则抄误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熊刻王弼本、张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6_福永光司
《老子》65_音韵_04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“閩閩”,通“惽惽”(hūn hūn),(“閩”與“惛”,上古皆为文部)不明白、糊涂貌。《说文》:“惛,不憭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憭,慧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字亦...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,指“天下人”,这是定中结构,省略了中心词“人”。“莫能知”和“莫能行”当作 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,王弼注正作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。帛书本均如此,为《老...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勤能行之”意足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上士聞道,自勤苦竭力而行之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说是。“上士”指识道的智者。或谓“上等之君”(蒋锡昌),非是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本“能”作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人之飢也’之‘人’字今本多作‘民’,唯严遵、敦煌辛等本作‘人之飢’。《后汉书·郎传》引亦作‘人之飢也’,与帛书甲、乙本相同。按‘民’字,唐时避太宗讳多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‘人之所教,亦我之教人’(劳氏写定文)···。又考上句‘人’,当作‘天’,犹第七十三章称‘天之所惡’,亦与第七十四章王弼注语‘天之所疾’作‘人之所疾’,同出形误。谓‘損之...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谓“欲大”连读,当作“大欲”,两句作一句,非也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本“欲大”之间皆有“故”字,帛书“欲大”之间有“則”字,“欲大”不得连读并不得作“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3_苏辙
《老子》75_音韵_04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5_纪昀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赵(孟頫)本作‘人之道’,无‘聖’字。‘人’与‘天’对,文胜;然非老子本谊。”水海按:《老子》所说的“為而不争”,正指“人之道”而言;而“聖人之道”乃為“无為”“不争”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本此段经文可分成两种句型,如王弼、河上诸本均作‘以其求生之厚’;而傅奕本作‘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’,景龙碑、敦煌辛诸本作‘以其生生之厚’。‘求生’与‘生生’语义不同。易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7_罗振玉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6_严可均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夫莫之时”,“时”即“爵”之省形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就校为“爵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;后句同。帛书乙本前后两句皆同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顾欢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...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或炅或□”,“吹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或熱(简作热)”,“熱(简作热)”即“炅”的后起字,误脱“或吹”二字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或熱(简作热)...


